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走在前列作示范 首善之區勇擔當

              時間:2023-08-22 10:36:26     來源:南方日報

              如今的新會,正以沖刺千億GDP強區的闖勁、干勁、拼勁再出發。

              近日,江門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召開。會議提出,要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奮力實現GDP等主要經濟指標翻一番,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再造一個現代化新江門,加速邁入萬億GDP城市行列。


              (資料圖)

              市委全會結束后,新會第一時間召開區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強調堅決以“走在前列”總目標統領各項工作,更好肩負起建設“首善之區”的職責和使命。新會區委書記林錫波代表區委常委會向全會作工作報告時,擲地有聲:“我們要全速沖刺千億GDP強區,奮力當好全市高質量發展標桿,為再造一個現代化新江門、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作出新會新的更大貢獻。”

              思想共識、發展思路、工作舉措已然凝聚成戰略部署,新會以“走在前列、作出示范”的精氣神,乘勢而上、真抓實干、奮勇拼搏,必將干出現代化建設新業績、新氣象。

              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沖刺千億GDP強區,從來不是新會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這種“勁頭”,新會一以貫之——始終把自身發展放在全國全省全市大格局、大坐標中謀劃推進,在每個賽道上敢闖敢沖、加速加力、走在前列。特別是去年GDP增長4%,總量、增速保持全市第一,市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考核連續兩年獲優秀等次,各項事業呈現活力迸發、齊頭并進的嶄新局面。

              當前,新會正處于增量提質、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各種優勢機遇交匯疊加,發展態勢保持向上向好,已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新會地處大灣區承東啟西的關鍵節點,隨著深江高鐵、深中通道陸續建成通車,將加快融入大灣區1小時經濟圈生活圈,區位優勢突破升級。此外,新會不僅腹地縱深廣闊,擁有可大規模連片開發的土地,更坐擁10個國家級產業基地,正加快建設657平方公里、全市布局面積最大的大型產業集聚區,是江門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主力軍。

              一片承接產業有序轉移的“新天地”在葵鄉打開。

              搶抓機遇勇爭先的意識更加堅定。區委全會報告指出,新會基礎條件優厚、面臨諸多機遇,在大灣區激烈競逐中必定大有可為、必須有所作為,把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新會區第十四次黨代會提出,要舉全區之力建設“一園三中心”。通過約1.7萬字的區委全會報告,可以清晰看出,“一園三中心”建設,與省委“1310”具體部署、市委“1+6+3”工作安排高度契合。

              建設“一園三中心”的共識不斷深化。有共識就有力量,新會既能順勢而為開“順風船”,又可頑強斗爭開“頂風船”,在全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今后發展必將取得更大成就。

              再造關鍵新優勢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改革、開放、創新“三大動力”是廣東最鮮明的標識,是新會必須始終牢牢扭住、不斷鞏固發展的最關鍵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新會秉承敢為人先的精神,先后培育形成化纖紡織、紙及紙制品、金屬制品、高端裝備等產業集群,引進一批知名外資企業,經濟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有賴于“三大動力”。

              再造關鍵新優勢,區委全會報告提出,要繼續堅持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

              激活改革動力,再造體制機制新優勢。新會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圍繞項目引進、落地、建設、投產、服務,在壯大國資、園區管理、營商環境、高效用地等方面重點改革。同理,要落實“百千萬工程”,打造更多百強鎮、千強村,關鍵也是“項目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以點帶面,示范引領,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重大改革成果。

              激活開放動力,再造發展空間新優勢。對內,新會既加強與深圳、廣州、中山、珠海等灣區城市的創新協同、產業合作,加緊建設前景廣闊的深江經濟合作區,也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的經濟聯系,深耕國內大市場。對外,用好吸引外商投資的6方面24條政策措施和“僑”資源,深入對接RCEP機遇,穩住外貿、引進外資、服務外企,積極開拓新市場、拓展外貿新增長點,更好鏈接國內國際雙循環。

              同時,新會要積極搶抓機遇,向實施“百千萬工程”、深化與港澳合作、跨區域結對合作等要資源、市場、建設、承載力等空間,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中拓展經濟縱深。

              激活創新動力,再造發展活力新優勢。此前,新會已推進系列體制機制創新——區鎮經濟一體化改革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把惡性競爭變成“群狼作戰”;銀湖灣濱海新區和區工業園區聯合辦公,解決“小馬拉大車”難題……現階段,新會正深化“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政策支撐,在全社會營造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濃厚氛圍,以全面創新凝聚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盤活中科創新廣場,助力打造雙碳實驗室,引進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及上下游配套產業,新會搶占一系列新賽道,就是為了布局未來。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新會將重點發力“從1到10”的應用研究,切實把創新落到產業上、把重點落到轉化上、把主體落到企業上,推動新會產業體系整體優化升級,以科技創新開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緊扣十大新突破

              全力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今年上半年,新會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8.73億元,同比增長5.4%,經濟增速跑贏全省、全市大盤。其中3個“第一”尤其亮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外貿進出口180億元,增長5%,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實有各類經營主體超35萬戶,增長9.08%,總量排名全市第一。

              透視上半年經濟數據,制造業始終是新會的殷實“家當”,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211億元,增長5.5%,展現出強大韌勁。而大幅增長的經營主體數量,不僅彰顯出市場對新會的信心,其旺盛活力背后,更積蓄著新會沖刺千億GDP的充足后勁。

              沖刺千億GDP強區,發力點在哪?區委全會報告指出,要緊扣“十大新突破”——

              高站位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實干爭先;堅持制造業當家,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實干爭先;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在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實干爭先;全力實施“百千萬工程”,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上實干爭先;堅持陸海統籌、江海聯動,在打造“水上新會”上實干爭先;扎實推進綠美新會生態建設,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范上實干爭先;加快推進文化強區建設,在打造“兩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的先行示范區上實干爭先;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提升群眾幸福指數上實干爭先;建設更高水平法治新會平安新會,在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上實干爭先;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在構建良好政治生態上實干爭先。

              粵港澳大灣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試驗田”。

              對內,新會落實恢復和擴大消費二十條措施,促進住房、新能源汽車、家居等大宗消費,著力營造推動消費升級的良好生態,提振居民消費意愿和能力。對外,搭建“走出去”合作平臺,助力企業“抱團出海”,助力船舶、集裝箱、紙制品、不銹鋼等“新會制造”賣全球。

              同時,新會以銀湖灣濱海地區為重要抓手,以深江合作為契機,出臺專門政策措施,提升各專項規劃,推動兩地在交通互聯、產業協同、園區共建、航空物流、文旅商貿等領域融合發展。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的背景下,新會正以“走在前列”總目標統領各項工作,縱深推進“六大工程”,全力建設“一園三中心”,找準切入點、結合點,全力闖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