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創業發展的過程中,對于公司本身和創始人兩個層面來說,現在回憶起來,哪些因素是決定命運的關鍵因素,或者說,如果重來一遍,有哪些決策和行為是可以重新選擇或者改進的?
/// CONSTRUCTION MACHINERY
作者 | 閆晗
(相關資料圖)
本文約1600字,閱讀時長約4分鐘
「隋少龍」(北京拓疆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2019年年底,是我們公司最難的時候,然后做了非常多的努力。
最開始是想從中國遙控美國的挖掘機,通過遠程操控拉平中美勞動力價差。但是又有點擔心其他的政治和勞工因素。然后我跟澳大利亞三大礦企之一FMG的CEO聊了一下,他說我們成本是高,但是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買更大的挖掘機。 所以那時國外的路徑沒有走通,然后我們就開始走國內,想看看有沒有機會去做,我們也試圖去接了一些活,后來發現確實不是我們搞技術的能干的,因為我們要了解自己的邊界。當時公司賬上的錢也花得差不多了,然后就開始被迫裁員,所以這是我們當時跌的第一個大坑。
后來我們選到礦山,看上去挖了裝車,挺簡單的,所以就做了一些遠控,包括自動裝車這些技術。到了現場客戶用起來,然后說裝車后,車走了之后,得把路抹平一下,要不然下一輛卡車空載進來,裝滿石頭就開不出去了。
我一想完了,修路,2D屏幕看不見3D景深,哪知道這個路是不是平的,所以這個過程中也是踩了非常多的坑,所以我們放到客戶那邊去實驗,不行被打臉,然后回過頭來再想到底是什么原因。
現在回顧起來,如果重來一遍的話,可能會做的不太一樣,比方說充分了解行業,可能就會聚焦在幾個小的場景,一定要選一個點,做1米寬1萬米深的事情。
第二,有一些可能也是改變不了的,該踩的坑終歸會被踩一遍。我們是搞技術出身一幫工程師要去干這個事情,一邊是技術,一邊是開挖掘機的實際經驗,天然會產生一個非常大的鴻溝。怎樣能夠把這兩個結合在一起,不踩坑,是沒有辦法結合在一起的。
「楊濤」(北京億美博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創新還是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前做理論研究,尤其是發論文的,現在做到仿真就可以了,大量的約束條件,然后理想條件我們建立起來,真正到工業化的時候,想象起來很簡單的東西,可能走下去就是個坑。
所以,創業者九死一生,甚至比九死一生可怕。創業者,每天可能都無數個這樣的問題,如果說走不下去,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的話,這個企業可能就死掉了。所以社會應該更關愛創新者。
一開始我們進入到工程機械行業,跟合作伙伴開始去做的時候,進展速度非常快,但做到一定程度時就遇到一個核心問題,比如說我們做的數字液壓也一樣,要跟控制系統計算機結合起來,程序沒有,系統主機廠家不對我們開放,因為這是人家的核心,對吧?人家不讓你進,我們不去寫這個程序,設備就體現不出價值來,所以像這樣的困難就需要改變。
原來的管理體系、管理方式,包括績效考評等等,甚至包括立項,液壓傳動產品的立項,到底是液壓立項還是控制立項,還是控制和液壓聯合立項,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我們在合作時,就遇到很嚴重的這樣的問題,甚至有時一拖拖一年,最后你還是要去想辦法把它解決, 我們要打破不光是我們自己的觀念,還包括合作伙伴的觀念,要去給他講為什么要這么做。所以創新難,整個的生態環境體系都需要去改變。
比如說我們做了硅鋼的集包帶,軋到了30微米,這么好的效果,是不是變壓器可以縮小成原本1/10的體積,但是把硅鋼片拿到做變壓器的廠家,卻沒有對應的模具、加工工藝和原材料。 創新如果說沒有周邊環境去配套的話,走得太快了,可能自身就死了。
「隋少龍」(北京拓疆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一些客戶對于新的東西想要作秀,其實對于一個創業公司來說也是非常危險的,這樣的客戶盡量少去接,它會錯誤引導你的研發的方向。 所以后來我們公司內部就提出,現場師傅的經驗比我們實際的想象更重要。耐用性比技術的新穎性更重要,幫助客戶實際解決問題,比酷炫的概念展示更重要。
往期內容推薦
RECOMMEND
特別報道
▎ 渠道變革涌動,立洋柳工啟示錄
▎ “反擔保”,紅與黑
▎ 高標準農田建設與挖掘機下鄉
▎ 跳出“市場占有率”這個有限游戲
調研
二季度代理商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丨 一季度發展報告
7月流通領域市場監測 丨 1月 丨 2月 丨 3月 丨 4月
5月 丨 6月
數據
1月 丨 2月 丨 3月 丨 4月 丨 5月 丨 6月
7月 丨 8月 丨 9月 丨10月 丨 11月 丨12月
基建▎ 總投資5.19萬億元,全國7419個重大項目開工
卓眾工程機械傳媒機構 聲明: 凡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 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本公眾號釆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逐一和版權者聯系,如果本公眾號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及編輯認為其作品不宜登載供讀者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涉及費用問題,需要刪除“不宜上網供大家瀏覽,或不應無償使用”)請及時用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迅速釆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