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汽車市場風起云涌,主機廠忙著去庫存,爭著給車型升級換代……這給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極大的考驗。然而,作為廣西第一工業城市的柳州市主動面對競爭,搶抓風口積極謀劃產業轉型升級,不少企業業績搶眼,一些企業甚至交出了產值同比增長達百分之八九十的“高分”答卷。
為何這些企業“半年考”能考出“高分”?當地一個個機器轟鳴、高效運轉的生產車間給出了答案。
(相關資料圖)
“嘭,嘭,嘭……”巨型機器正以人類心率三倍的速度“打著節拍”,聽得人內心澎湃。近日,在柳州微研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的新能源鐵芯車間,該公司副總經理馬健介紹,這個龐然大物是一臺大型沖壓設備,每天能生產600套鐵芯。
而另一個車間里,13臺“機器人手臂”正火力全開。這條全自動控制器蓋板生產線上只有兩名工人值守,月產能卻高達40萬件。該企業有4條這樣高效率的自動化線。
精密沖壓件行業拼的是精度和效率,該企業做到行業領先卻并未就此“躺平”,而是向著新能源加速轉型。
“上半年產值同比增長80%。”馬健說,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將新能源汽車“三電”中的“兩電”技術牢牢掌握在手里,已實現電動控制系統和電機驅動系統的量產,國內外客戶訂單紛至沓來。
與此同時,位于柳州汽車產業園的耐世特汽車系統(柳州)有限公司精益車間里,5條生產線全開,為趕訂單晝夜不息。
耐世特汽車系統(柳州)有限公司精益車間忙碌的生產線。榮瑤攝
“這一條產線年產值就能達到八九億元。”該公司總經理孫亞波口中的轉向系統生產線,專供小型新能源汽車,憑借行業領先的技術和成本優勢,備受各大整車廠青睞。
“公司去年產值翻一番,今年上半年產銷量又增長了90%。”孫亞波透露,這主要得益于企業的前瞻性市場布局和產品研發謀劃,在2018年就開始向新能源、無人駕駛和智能駕駛轉型。
柳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經濟運行室主任陳運寶表示,今年上半年,該市規模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超300家,有71家產值同比增長超10%。還有一部分“新成員”在柳投產不到一年就上規模。
據了解,這些高速增長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研發投入普遍高于行業水平。得益于強大的研發實力,企業及時抓住了汽車轉型的風口,升級產品、延伸產業鏈、拓寬賽道、拓展海內外市場,甚至不再依賴于單一主機廠、單一汽車產業的波動。
廣西易德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就是從之前單一的汽車空調制造,拓展到熱管理系統研發制造。該公司董事長王光意介紹,企業之前一直專注“調解溫度”的技術,如今廣泛為新能源汽車、智慧儲能設備和大數據設備等進行配套,涉及多個行業,并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值連年上漲。
今年以來,柳州市舉全市之力深入推進“一二五”工程,建設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從廣西壯族自治區到柳州市,均在研發創新、開拓市場、招商引資、揚帆出海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和精準服務,這成為廣大汽車零部件企業轉型升級、成長壯大的強大后盾。(榮瑤 付華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