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封神》第一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亂燉大爛片

              時間:2023-08-06 10:55:35     來源:網易娛樂

              首先必須言明的是,咱不是專業影評人,也談不上專業影迷,頂多就算是看了很多電影的普通觀眾吧。在國內,我認為看電影的分三種人,一是專業影評人,少數,專業的角度分析;二是普通影迷,大多數,他們具備一定的觀影基礎,能說的出點東西,我就屬于此;三是普通看熱鬧的觀眾,占絕大多數。

              今兒就站在普通影迷的角度,聊聊這部烏爾善號稱制作了十年、花費30個億的史詩神話巨作吧。

              作為觀眾,還是非常希望看到國產電影能夠多方面、多類型發展的!目前國產電影(大陸,以下無特指,均指大陸)基本上就是鬧哄哄的喜劇片和無腦愛情片為主,自打吳京開創國產軍事動作類型片后,也有了一些跟風之作,但由于各種原因,都是狗尾續貂,并沒有掀起什么波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烏爾善此番敢于嘗鮮、開先河,去嘗試國產電影古裝、神話、動作類型這個全新領域,而且還打著弘揚傳統中華文化的旗號,這一舉動和創舉是非常值得肯定、鼓舞的,加上“十年苦功,30億投資”,所以沒有理由不去支持。

              但是,有一說一,在我眼里,第一部《封神》確實是不及格的。

              看完這部電影給我的總的感受是:一臉懵逼,極度失望!這部電影甚至都不如2008年由陳嘉上導演的《畫皮》好,更別談跟二十年前的《指環王》相提并論了。

              至于之前那么多的觀影人、影星、影評人、媒體人等等,看完試映之后的狂夸猛贊和激動得要哭的樣子,我只能認為是行業互吹吧。而也有一些人表示難得的好片,也許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吧。

              《封神》系列應該拍成什么樣?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理解,其實沒必要去迎合每個人的感官,做好自己的理解就行了。

              但是,我們需要認識的一點是什么呢?這是神話,又是史詩,又有超級多各具特色鮮明的神仙大咖,都是廣大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角色,他們在武王伐紂這場對決中上演一幕幕人神仙之間斗法,有來有往,令人目不暇接。

              所以,我認為的封神應該是熱血激情、史詩傳奇、娛樂性的。劇情方面簡單點,大家都知道的,沒必要扯許多,說的通就行了,沒必要搞的那么玄奇和蹊徑;動作方面炫酷些,神仙斗法,帥是必須的;戰爭場面宏大些,史詩大戰,沒有大場面說不過去吧;人物個性突出些,這個最重要的了,故事塑造不出人物,還扯個什么勁兒呢?

              然而,封神第一部可謂槽點滿滿。

              懵逼點之一:劇情極為亂燉又混亂。

              看完整個故事,我只想問問烏導:第一部到底誰是主演???姬發耶?紂王耶?難道是殷郊?

              其實看之前也關注了很多影評,有些人都在言及影片故事改變很大,沒有忠于原著。其實大可不必!這本來就是扯淡的神話故事,沒必要被“先入為主”所圍困。作者們對故事的改編,只要能自圓其說,你就是把姜子牙說成是跟妲己有一腿都沒人怪你。記得那一年電視劇《笑傲江湖》令狐沖和東方不敗整起來了,最后竟然一致好評,為什么?就是因為“說通了”。而且本來就是神話故事,又不是考古。

              但是,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并不是改編問題,而是線索混亂的問題。

              全片呈現出四條線索:紂王威武霸氣、太子殷郊殺妲己、姜子牙尋共主、姬發心靈轉變。

              恕我愚鈍,我看電影過程中愣是看不出哪是主線!

              特別是紂王和姬發兩條線,究竟誰主誰次?

              看完之后思緒了許久,我想導演應該是將主線放在了“姬發心靈轉變”上面了。既然以姬發為主,倒不如干脆全程姬發視角,其他全部作配,好好的把姬發對紂王的“由愛生恨,最終發現真實面目”的劇情表現出來,這種劇情在港臺很多電影中很拿手,隨便一個編劇都能寫的很好了,何苦搞出這么許多條線索,自己又捋不清,到頭來啥都沒講清楚,啥都沒講透。

              我理解導演的難處,想要用極短的篇幅把整個封神的架構和背景講清楚,其實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該有的取舍也必須要果斷取舍,若是想著記流水賬般,倒不如直接按照劇情拍也不是不好呢。

              作為一部160分鐘的電影,如果從姬發轉變這一條線入手,按照類似吳宇森《縱橫四海》的那種感覺,紂王好比就是里面的曾江的角色,養了張國榮、周潤發、鐘楚紅這些大盜,實際上是在利用他們為自己辦事,最終張、周、鐘發現曾江的本質,從而聯手滅掉曾江。

              不就是這么個故事嘛!

              若是這么寫,也能突出很多的戲劇張力呢。然后將姜子牙尋共主埋入其中劇情,整個故事就很飽滿了。

              而如果是要以紂王為主線,那就有很多參照了。比如說,君王剛開始的時候也是一番雄心,是威風凜凜、一心為國,戰場上一個偶然情況下,救了妲己,受到妲己的“蠱惑”,激起了潛藏已久的欲望,于是開始變得暴虐,最終甚至成為妲己的工具。這樣表現起來,故事也很完整,至少不會凌亂。

              而現在的情況是,我們看,剛開始的紂王威武霸氣、英姿颯爽,怎么的后面就突然變得暴虐無道了?紂王從英明神武轉變為暴虐無道的過程展示的不是很好,如果說就是因為妲己那句“我要讓你成為天下的王”的話,再加上后面幾個閃回的鏡頭,著實令人看不懂。

              還有很多看不懂的地方,比如說:1.紂王凱旋晚宴,王兄直接將爹給干死了,這要是后面沒有閃回,鬼知道他為什么要干死爹呢;2.紂王在打仗,突然就出來了妲己,還把她給救了,好歹在之前埋個線索啥的呢;3.申公豹沒頭沒尾的就出現在紂王面前,好歹交代下他的來歷咯,人家怎么說也是反一號呢,就像姜子牙在元始天尊那里領任務,申公豹也可以在通天教主那里密謀下也行啊,這樣劇情不就更加有意思了嘛,神仙之間也有抗衡呢,再說申公豹為什么非要拿著封神榜,不是也可以通過通天教主交代下嘛;4.姜子牙獻寶突然就要跑,若是后面不自己說為什么,鬼知道他是為什么;5.比干從王叔直接干成了大祭司,突然就說自己又七竅玲瓏心,然后挖了自己的心給妲己吃;6.楊戩哪吒突然就跟在了姜子牙屁股后,如果讓元始天尊說,“為了助你,特命楊戩哪吒前來輔助”,豈不更好嘛,這二人可是人氣角色呢,就這么糊里糊涂的出現了。7.妲己莫名其妙地就要助紂為虐?也可以稍微交代下呢。8.殷郊的情緒轉變過于突然。

              等等,還有很多。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篇幅的原因,剪掉了很多原本有的劇情,但是作為160分鐘的電影,要講好一個故事,并不難,難就難在創作團隊到底想講一個什么故事的問題了。

              所以說,主線的混亂,導致故事雜亂無章,看起來熱鬧,實則一鍋粥亂燉,好在封神的故事家喻戶曉,大家也并不在乎這些亂七八糟的情節。

              懵逼點之二:只值五毛的特效。

              要說這電影的特效,那就更加噴血了。

              不得不問一句,30億投資用在了哪兒???

              不帶任何跪舔、理智的說:跟20年前的指環王比起來,至少差了十個檔次,更不要跟現今的好萊塢權游、漫威等高級特效相提并論了。

              只值五毛。

              影片末尾那兩個石頭獅子看的人真是尷尬到腳丫子都快摳碎了。

              不得不說還是影視圈好搞錢啊!

              懵逼點之三:動作設計極為垃圾。

              按理說,這部電影的動作設計應該要成為最大亮點才對。場面既要恢宏龐大,動作設計即使不很出彩,至少也不能拉胯,必須要“帥”才對。要給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感覺吧。

              一部古裝電影,應該具有超多的動作打斗,允許你飛來飛去,但是基本的動作設計是一定要好看的;而作為一部神話片,神仙們都應該有專屬的動作表現,深刻記憶的專屬動作。

              精靈王子在《指環王》中的專屬打斗場面,這種場面不止一次,還有一次騎在大象身上的吧,這些場面表現極好的突出了精靈王子靈動矯健的身姿和高超的武藝,老外姑且能做得出來,為什么作為功夫電影的發祥地,我們卻不能展示下呢?

              尤其是楊戩、哪吒,這兩個角色應屬于高人氣角色,每次出手都應該必須要“帥”!帥到那種令人絕望的專屬感,讓人感覺這就是楊戩、這就是哪吒。

              但從電影中二人的動作方面的表現看,實在令人無語了!兩個角色的動作戲處理得非常糟糕。楊戩的“水遁”就是用長矛畫了的圈,哪吒的風火輪太low了,最后救殷郊比劃了十多下才把殷郊捆成了個木乃伊,這些動作本來都是可以極好的突出人物特色的,最后做的卻是“平平無奇”。而為了表示二人打配合,竟然就是楊戩抓著哪吒轉圈圈,然后哪吒踢人。二人的動作戲也不夠專注,顯得很亂,畫面總是會晃動,動作本來在做,會突然出現其他人物或者變換場景,這方面真的要像《指環王》里的個人動作戲好好學習下。實在不行就像國產仙俠劇那樣,直接擺造型就好了,而這二位,又想擺造型,又想做動作,然而動作設計又不好,最終“泯然眾人”。

              而最后紂王和姬發的終極打斗更是尬到了極點,這二位可不是神仙,實在不行就用替身吧,就這么草草了事,實在毫無亮點可言。紂王竟然還說,“你的劍術可是我教的。”我都快吐了。

              唯一令人眼前一亮的還是申公豹那個卸下腦袋的動作還是夠帥的,末尾站在屋頂念符咒,也挺帶感,但也沒有什么意思。

              而大場面這塊就更加沒有什么可聊的了,第一部里面的大場面就是開篇和結尾兩部分,兩部分均用了大量的近景鏡頭,看起來顯得角色英勇無比,但特效感明顯,跟看動畫片一樣;而結尾部分就那么三五個人被石頭獅子追,然后就是營救殷郊部分的個別一對一的戰斗場面。

              這兩個場景的拍攝是很失敗的!其實也充分說明了國產電影導演對全局大場面的掌控調度能力水平不夠,還不及格,另一個方面,也可能是國內的群演們的專業性還有較大差距。

              懵逼點之四:人物毫無特點。

              演員的挑選方面,雖然做足了功夫,放棄了那些流量明星,好像是啟用新人,可是卻毫無亮點,除了幾塊雞肉之外,啥也沒有,人物極度沒有辨識度,沒有一點特點。

              來,一起來尋找下面六個人物的不同點吧!

              再看《指環王》里的人物設定,幾乎每個角色都是個性鮮明,都有自己專屬的標記,就像尋寶二人組,有的插科打諢、有的專業懵逼,護戒使者更是要么精靈射手、要么人王領袖、要么矮人斗士,他們都有自己的專屬特質,這也讓觀眾能夠記住每個角色,代入感比較強。

              既然是一部娛樂神話史詩電影,就應該突出娛樂性的特質,既然放進去那么多質子角色,那就除了幾塊雞肉,還要突出他們的鮮明個性才是,不然,味同嚼蠟!

              從演員的表演看:

              紂王的表演全程刻板,歐美感比較嚴重,加上費翔的臺灣腔,聽著很別扭,尤其是在表現紂王從英明神武到暴虐無道的人格轉變過程中完全不知道在演什么,也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尬吹費翔演得好。

              有一段戲可以說明:水中,姜皇后和妲己共浴,姜皇后突然起而殺妲己,紂王全程懵逼,毫無表情和動作,很搞笑的。

              《封神》第一部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依然是老演員們!!!

              這些人更加適合演出這種史詩權謀感,畢竟第一部更多的是權謀劇情方面,動作戲偏少。

              高曙光演的大太子殷啟,楊立新的比干······尤其是要吹爆李雪健的姬昌。

              并非因為他是老演員才說他演得好,人家確實表現很好。網上先前有人認為姬昌吃肉餅那一段改編的不好,但是我恰恰認為這一段劇情比原著處理的更加巧妙,姬昌本來也是為人父的普通人,他也不可能知道肉餅是其子,很麻利的便吃了,等到紂王言說是其子,姬昌像個普通人一樣咆哮撲向紂王,完全符合父親愛子的心境,配合之前之后的一系列情節,個人認為第一部里演員表現最好的就數李雪健了。

              其他的像黃渤的姜子牙、夏雨的申公豹、袁泉的姜皇后、甚至是娜然的妲己等等,這些人都可圈可點,全部在線。

              懵逼點之五:奢華但毫無質感的服化道。

              這個問題可能是我們影視劇方面跟歐美影視劇的最大區別,尤其體現在古裝方面。我們總是喜歡搞的很華麗、鮮艷,顯得那么假;而歐美則會把重點放在史詩感、厚重感方面,顯得很真實。

              并不想吹爆權游服化道有多出色,但是《封神》第一部給我的感覺確實不如人家。雖然服裝看起來很豪華很華麗,面容干凈整潔,但卻顯得那么假的沒有感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天天也用著面膜洗面奶呢。當然,這種神話片我們沒必要去糾結這些“真實感”,但不糾結不代表可以夸張!我覺得紂王和那些質子們一身的鎧甲,就算是放到天上去,也可以搞個天兵天將沒有問題,但是卻塑料感十足,無形中就磨滅了史詩的厚重感。

              而《指環王》里面精靈族的服化就比較華麗,那是因為精靈族類似于神族,神仙當然可以華麗,但是,華麗不代表就可以看起來假,看看人家的。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太吹《指環王》和權游了,其實《指環王》我也就看了一遍而已,后來完全沒有看下去的勇氣。過于冗長,而且廢話特多,大段的心理描述,都快悶死,最不可忍受的的是大戰的特效感太明顯,遠景鏡頭一看,就可以看出來那些城堡是模型,而那些排列整齊的方陣就像復制粘貼一樣,顯得那么沒勁,所以我個人對《指環王》并不喜好。但是,縱使如此,依然是《封神》不能聲言對標的目標,差距還是差著一個韓國電影和寶萊塢呢。

              寫在最后,依然期待!

              第一部令我最熱血的感覺快要迸發的應該就是第三個彩蛋出來的那一剎那了!然而因為之前在網上看太多,所以電影院出來的時候,已經無感了。

              當聞太師帶著魔家四將和鄧嬋玉出場的時候,也讓我對第二部有了些許期待,希望如我所“自我安慰”的,第一部是在鋪墊,第二部、三部才是真正的高潮。

              歸根結底,這種電影沒必要扯那么許多,拉開架勢就是一個字——“干”!干的漂亮、干的熱血,大家自然就爽了。劇情什么的,說得通就行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