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下午的門診,匆匆啃了幾口面包,時針指向16時30分,上海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郭盛準時上崗——內分泌科夜門診開診了!
兒童內分泌系統與生長發育關聯密切,內分泌科也一直是就診需求量較大的診室。
【資料圖】
為滿足患兒不同時段的就診需求,去年6月起,上海市兒童醫院內分泌科推出夜門診服務。眼下,步入暑假,患兒比以往更多了,記者在采訪中獲悉,這里的號源已預約至8月下旬。
內分泌科為何“一號難求”?記者蹲點門診發現,從肥胖、矮小到性早熟、生長發育遲緩,困擾兒童生長發育的問題實在太多。一些掛不到號的家長們,早早蹲守在診室門口等加號,而醫生們更是常常忙到21時之后才能下班。
肥胖不僅影響健康,也是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17時,門診樓2樓B診區內,已有不少家長和患兒候診,孩子們在看書、打游戲、做作業,家長們則在一旁相互“取經”,入夏后夜門診的就診量增長了不少。
11歲的康康在媽媽和奶奶的陪同下走進診室,明黃色的衣服將他的膚色襯得黝黑。這名身高143厘米的男孩,體重已達50公斤——比同齡人胖了近15公斤。“小時候,我們怕孩子營養不好,使勁喂,現在想讓他瘦,卻瘦不下來了。”眼看康康越來越胖,家人很頭疼。
“孩子的脖子是什么時候變黑的?”郭盛邊查體邊問。“放暑假了,孩子大概是在外面玩的時候曬黑的。”奶奶不以為然。郭盛卻看出端倪:不光是康康的脖子,連同他的肚皮、大腿根都是黑的。“這是黑棘皮癥,典型的胰島素抵抗表現。”聽醫生這么說,家長開始有些慌了。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非常容易發胖,控制體重對預防成年后肥胖相關的各種慢性病非常重要,我們得了解一下孩子的健康狀況。”郭盛開出檢查單,包括檢測骨齡、性激素、血糖血脂等。“拿到檢查結果,再來復診。”他不忘叮囑康康,平日里管住嘴、邁開腿,少吃零食。
近年來,兒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日益上升。郭盛有個明顯感受,前來看門診的小胖墩越來越多,“肥胖不僅影響兒童青少年健康,也是多種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性早熟、睡眠呼吸暫停等,必須盡早干預。”
10歲的女孩元元被媽媽牽著走進診室,媽媽的臉上浮現出焦慮的表情。原來,元元胸部發育已有一年半左右,體型有些偏胖。“孩子一旦發育,是不是就停止生長了,我們希望她至少長到160厘米。”
聽完媽媽的話,郭盛安慰道,女孩從9歲半到10歲開始發育是正常的。
至于元元究竟是否是性早熟,是真性還是假性,需要合理全面的評估才能下判斷。畢竟,明確病因,才能對癥下藥。
并非人人都能靠藥物介入促進長高
19時,暮色降臨,候診區依然人來人往。
內分泌科因其特性,治療周期相對較長,就診患兒中有不少郭盛的“老朋友”。
今年9月開學,小吳就要上高中了。初診時身高僅130厘米,連打了4年生長激素,如今終于追趕上了同齡人的身高。看著小吳的生長曲線,郭盛高興地笑了,“藥可以停了!”媽媽在旁直呼不容易,“能長到170厘米,我已經心滿意足了。”
門診上,孩子的身高著實讓不少家長感到困擾,有的家長更是深陷“長高誤區”,比如認為“父母不矮,孩子長個是遲早的事,無需過早就醫”“多補補,孩子才能長個子”……這些錯誤的認知,很容易耽誤孩子。
12歲的小馬就是個典型案例。從電腦上調出孩子左手手腕部位的X光片,郭盛不禁皺了皺眉。臨床上,醫生常通過X光片觀察孩子左手掌指骨、腕骨及橈尺骨下端骨化中心的發育程度,以此確定骨齡。
X光片顯示,小馬已幾乎沒有骨縫,這意味著他的生長發育即將停止。
“孩子目前165厘米,骨齡偏早,基本能達到170厘米左右的男性平均身高。”聽到郭盛的話,媽媽有些難以接受,馬上詢問道:“孩子爸爸有180厘米,有沒有可能通過生長激素,再為孩子拔拔個子?”
近年來,臨床上用于矮小癥的生長激素治療興起,不少家長寄希望于藥物介入促進孩子長高,但并非所有人都適用。
“孩子初診時已經發育了,更何況胰島素樣生長因子并不低,即使治療,效果也不會好。”換言之,小馬錯過了藥物介入的最佳時機,強行干預并沒有意義。
郭盛勸退過不少孩子,生長激素究竟該不該打,醫生有著更深的考量。
門診上還有一類孩子,骨齡正常,生長因子也不缺,但就是個子偏矮。“這類孩子主要考慮遺傳導致的偏矮,沒有治療的必要。”郭盛解釋,影響孩子身高的因素中,遺傳因素占60%至70%。若孩子貼合父母遺傳身高發育就是正常,家長也不能一味求“高”。
若患兒被確診為矮小癥,生長發育遲緩并伴有生長因子偏低等情況,醫生則會通過更精確的性激素動態激發實驗,來最終判定孩子是否需要接受生長激素治療。
20時,候診區依舊熱鬧,有家長忍不住感慨:“養娃實屬不易。”“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這是醫生和家長共同的期望。”郭盛說。
作者:李晨琰
攝影:李晨琰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