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訪云南雜交稻旱種專家指導組組長袁平榮:堅定不移把好事辦好

              時間:2023-07-10 11:21:00     來源:人民網

              日前,有關云南“水稻上山”的情況引發網絡熱議,部分網友質疑其破壞生態、產量虛高、并不劃算等,有關單位、專家和媒體回應了部分熱點。云南雜交稻旱種是不是“水稻上山”?“水稻旱作”具體是怎么回事?推廣這一技術是出于何種考慮?會不會帶來生態環境風險?針對這些網友關心的問題,記者專訪了云南省雜交稻旱種推廣專家指導組組長、省農科院糧作所研究員袁平榮。

              紅河州個舊市卡房鎮喀斯特地區柑橘地里套種雜交稻

              記 者:雜交稻旱種和“水稻上山”有什么區別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袁平榮:我們的專業提法和政府有關文件里都是“雜交稻旱種”,“水稻上山”是種通俗說法,便于農民理解,也容易讓人誤解。其實在我們專家組的《指導意見》里,推廣的旱作品種,既有雜交粳稻、也有雜交秈稻,還有陸稻品種,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旱稻,如旱優737、云陸142、中農大4號等。這項技術突出的也是“旱作”不是“上山”,在不具備水稻“水種水養”條件的平地、坡地都在推廣,并非大家想象的“上高山”。云南94%的國土都是山區半山區,加之海拔較高,是否“上山”了不好界定。

              云南雨季開始較早、雨熱資源豐富、能保證稻谷正常生長的區域均可發展雜交稻旱種,《指導意見》給出的海拔一般在1700米以下,并沒有提到山地還是平地。

              記 者:云南推廣雜交稻旱種是出于哪些考慮?

              袁平榮:為了糧食安全,主要是保證老百姓的口糧安全。全國有13個糧食主產區(省),云南正好排在第14位。經過多年努力,云南實現了糧食自平衡,但是口糧目前還實現不了平衡,也就是自己產的大米不夠吃。隨著城市化等經濟社會發展,云南目前的水稻面積是1064萬多畝,比高峰期時少了五百多萬畝。云南有4700多萬人口,口糧以稻米為主,米飯也好、米線也好,還要招待好眾多游客,所以每年要從外省購入大米約兩三百萬噸。保證口糧安全,云南也要扛起自身的責任。

              云南山區面積廣,工程性缺水較為突出,許多地方雨水留不住,看得見腳下的江水河水,山坡地卻用不上、用不起,發展節水農業勢在必行。總之因地制宜,為穩定稻谷種植面積,開辟稻谷生產新途徑,推廣雜交稻旱種成為云南做大稻谷增量的新途徑。

              紅河州開遠市中和營鎮,因為干旱少雨玉米開始卷葉,但雜交稻長勢良好

              記 者:相對于水稻、玉米等傳統農作物,推廣雜交稻旱種有哪些好處?

              袁平榮:相對于傳統水稻種植而言,雜交稻旱作首先更節水,保守說也要節水三分之一以上。雜交稻利用雜交優勢,直接播種不用泡田插秧,生長過程中主要靠雨水。即使是“水栽旱養”,需水量整體還是少。其次是采用輕簡化栽培技術,省勞力,對老年人勞作更友好。比如播種,省去了育秧環節,播種方式分為人工播種、農機播種和無人機播種,用“直播機”一個人一天播種五六畝,而水稻插秧三四個人一天才能栽一兩畝。

              推廣雜交稻旱種的地塊,以前種玉米的不少。玉米耐寒耐瘠,可以食用、做飼料、釀酒,但不是口糧,農民賣了玉米再買大米,相對來說種雜交稻經濟效益更高,農民更歡迎種稻。近年來,云南玉米病蟲害較多,尤其是草地貪夜蛾多發高發,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玉米絕收。草地貪夜蛾防范難度大,它不吃水稻芽葉,調整作物結構也是順應之舉。

              記 者:雜交稻旱種除了品種和控草技術,還有哪些技術要點?

              袁平榮:雜交稻旱種是一個技術體系,科學技術創新和突破點不少。就品種而言,云南地形地貌、氣候類型多樣,海拔落差大,“小氣候”特征明顯,雜交稻旱作需要多個品種支撐,不能幾個品種包打天下。陸地種稻雜草多,我們采用“一清、二封、三除”的防控技術體系,對病蟲害也有防空指導意見。需要說明的是,雜交稻旱種并不會增加化肥農藥的環境風險,化肥使用量較常規減少2%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以上。

              雜交稻旱種除了品種和控草,種植模式上也有不少創新,主要包括糧經輪作和間套種。如與烤煙種植輪作,可以有效利用土壤余肥;與馬鈴薯等冬早蔬菜輪作,這些區域往往土地平整、土壤肥力高,還能利用灌溉設施獲得較高產量。間套種方面,與玉米、向日葵、幼林果樹套種,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增收。

              雜交稻旱種并不排斥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恰恰相反,具備一定條件的水利保障,更有利于雜交稻豐產,國家土地整理項目、機耕路等,對云南來說多多益善。

              紅河州開遠市中和營鎮雜交稻旱作基地

              記 者:2022年云南拿出1億元補貼推廣雜交稻旱種50萬畝,具體怎么操作的?

              袁平榮:去年全省計劃推廣雜交稻旱種50萬畝、產量1500萬公斤以上。核心區良種覆蓋率100%,平均單產每畝400公斤以上,輻射帶動區平均單產每畝300公斤以上。我們集成推廣摸索了“最佳”種植方式、“最少”藥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產量效益的計數模式,基本實現預期目標。

              為了推廣好雜交稻旱種,省里按照每畝200元標準,安排了1億元補貼資金。這筆錢,不是補給推廣企業,也不是直接發給農民,而是以種子、化肥農藥等實物形式補貼給農民,這也是為了防止農民自己買到不合適的種子造成損失。總之,雜交稻旱種有利于口糧安全,試種過的農民普遍歡迎,我們將繼續完善推廣方案,做好解疑釋惑,堅定不移的把好事辦好。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