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散文 | 戰地追蹤

              時間:2023-07-09 01:09:30     來源:東北育才學校全球校友總會

              東北育才學校

              全球校友總會


              (相關資料圖)

              關 注

              化石散文

              關于長城,我們并不陌生。無論是聽說的,還是看到的,長城都是威武、雄壯乃至巍峨的代名詞。作為一種古老的大規模防御工事,在冷兵器時代,長城具有極高的軍事價值。時至今日,它已然成為華夏子孫心目中公認的民族圖騰。

              然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長城還是過于抽象。即便是走近它、身臨其中,也很難清晰、準確地理解它的內涵。有人會把它視為古代建筑奇觀;有人會把它當做難以逾越的軍事屏障;甚至有人會把它供奉為華夏文明的守護神。這些看法都不為過,也都不夠全面。總會給人留下許多疑問和遐想的空間。

              化石旅拍丨羅文裕長城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這首歌膾炙人口、耳熟能詳,可一聽就知道唱的是“九一八”東北淪陷后。因為以通常的地理概念來看,長城內外都是中華疆土,特別是長城里面的中原地帶,更是歷史久遠。

              傳說中的萬里長城,沿著連綿起伏的山脊,在中國版圖上大致呈東西走向,橫跨數省區。斗轉星移、日月穿梭,曾經完整的線如今被分成了若干段。此前我去過八達嶺、慕田峪、九門口、虎山.....,,這次尋蹤的起點是這個鮮為人知的墓園—長城抗戰烈士陵園。這里安葬的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在長城抗戰期間陣亡將士。

              以長城為軍事屏障依托,抵御外族入侵,1933年的長城抗戰當是古老長城為護佑中華做出的最后一次貢獻。和這最后一戰有關的長城有兩個部分:喜峰口、羅文裕。兩場戰斗中犧牲的中國軍人都長眠在這寧靜的陵園中,靜靜的,一晃又是將近百年。

              本文作者在長城抗戰烈士陵園

              化石旅拍丨喜峰口

              “旗正飄飄,馬正蕭蕭,槍在肩刀在腰,熱血似狂潮;旗正飄飄,馬正蕭蕭,好男兒,好男兒,好男兒報國在今朝。”

              英魂猶在,戰場難尋。

              因修建潘家口水庫,喜峰口長城大部分都已經被淹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水下長城。“風景這邊獨好”,好的也只剩下風景了。有人投資,在山腳下修建“大刀園”,復刻了29軍37師109旅指揮部。沿著園內甬道,可以通向長城邊墻,擇路登山,還可以看到幾處已經破敗的敵樓......僅此而已。

              再有就是,這一路,《大刀進行曲》都在半空中飄蕩。

              作者簡介

              郭東野:東北育才79屆高中畢業生。曾在海軍服役20年。喜歡旅行、寫作。沈陽作家協會會員,校友總會編輯部編委。

              責任編輯:孫金奇

              歡迎育才校友回家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