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天天觀察:當復興號駛上雪域高原

              時間:2023-07-06 08:05:32     來源:澎湃新聞

              穿越茫茫的草原、蒼涼的戈壁,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穩穩地停靠在格爾木站臺。

              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停靠在格爾木站臺。本文圖片均由 澎湃新聞記者 劉璐 攝

              距離青藏鐵路開工建設已過去60多年,廣袤的青藏高原先后迎來西格線、格拉線。今年7月1日,西寧至格爾木段(以下簡稱西格段)提質改造工程結束,青藏鐵路正式進入動車時代。


              【資料圖】

              作為曾經駐扎在青藏高原的鐵道兵,7月1日,72歲的李春蘭登上了西寧開往格爾木的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當列車緩緩駛出青海西寧站時,李春蘭滿眼含淚,能親眼見證復興號列車飛馳在青藏高原上,她說這是激動的淚水。

              青藏鐵路西格段東起西寧站,向西途經湟源、海晏、烏蘭、德令哈至格爾木站,全線運營里程829公里。西格段提質后,西寧至格爾木方向開行時速最快達到160公里,最快運行5小時30分,德令哈至西寧方向最快運行3小時29分。西寧、格爾木、德令哈進入5小時城市生活圈,為沿線近50萬居民交通出行提供便利。

              69歲的王靜玉對西格線的提速深有感觸。1984年西格段正式通車,家在德令哈的王靜玉回憶,當時從德令哈坐車到西寧需要14個小時,而今坐復興號只需要3個半小時,“過去想也不敢想。”

              中國鐵路青藏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藏集團公司)計劃統計部副主任趙家興表示,西格段提質后對完善青藏主軸大運量通道客運服務、促進沿線資源開發和產業升級、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義。

              “西寧到格爾木時間縮短了一半”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首發當日,21歲的阿力瑪和媽媽早早等在了檢票口,她們將乘坐C891次列車從西寧站出發到格爾木下車。

              阿力瑪和媽媽在檢票口等待檢票。

              阿力瑪一家是蒙古族,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對于即將乘坐的列車,阿力瑪和媽媽非常期待。“之前乘坐火車最長超過10個小時,現在西寧到格爾木的時間縮短了一半。”說話時阿力瑪高原紅的臉蛋上透著些許青澀。

              同樣在檢票口排隊的李蕓一家,也想在開通的當日趕趕時髦。“現在縮短到5個半小時,我們去格爾木游玩會更方便。”

              青藏鐵路進入動車時代,作為曾經的鐵道兵,歷史的見證者,李春蘭向澎湃新聞記者講述了過去的故事。

              1958年9月,青藏鐵路西格段開工建設。到1961年因青藏高原艱苦的自然環境和困難的施工條件等因素制約,青藏鐵路建設項目被迫暫停。10多年后,隨著國家經濟和科技的發展,1974年青藏鐵路建設工程再次啟動。

              李春蘭坐在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上。

              1973年21歲的李春蘭,隨鐵道兵(第十師)5760部隊駐扎到青海烏蘭。“我19歲當兵,當時所在的部隊正參與襄渝鐵路建設,襄渝鐵路通車后,我們師整體移到了青藏線上,當時國家下決心要修青藏線。”李春蘭回憶,“我們修的就是西格段這條線。”

              烏蘭縣地處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東北部、青海湖流域西側的柴達木盆地。

              50年前的烏蘭縣城很小,只有一條街道。李春蘭說:“當時的烏蘭風沙很大,風一刮就滿地黃土。師部機關在當地蓋的都是平房,窗戶雖然是雙層的,但如果不在窗戶上搭一層布單子,晚上睡覺的時候床上全是沙土。”

              李春蘭印象很深,“當時的青海湖有很多鹽,因為鹽不像塵土那么容易被吹起來,部隊后來就用鹽墊路。”

              高海拔氣候導致李春蘭經常出現高反,1975年李春蘭從部隊復員,回到西安老家鐵路局工作。

              李春蘭離開后,1976年22歲的王靜玉從山東來到德令哈,跟隨鐵道兵5760部隊下轄第四十六團在距離德令哈20多公里的尕海一帶修建青藏鐵路。

              40多年過去了,青藏鐵路西格段早已開通運營,王靜玉也在德令哈娶妻生子。坐在西寧到德令哈首列復興號列車上,他有些許激動,“如今這個速度,是過去怎么樣也想象不到的,這50年來國家發展太快了。”

              60歲的楊國興是青藏公路格爾木中段的一名修路工人。和王靜玉一樣,他也在7月1日乘坐了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始發西寧終點是格爾木。楊國興介紹,他是互助土族自治縣人,因為一直在格爾木地區工作,西格段開通以后,他經常坐火車在兩地間往返。

              楊國興坐在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上。

              “1984年以前(青海)是沒有鐵路的,1984年除了這趟車沒有其他車。”西格段每一次提速楊國興都記得,從最初時速80公里,到后面提速到120公里、140公里,再到現在的160公里。楊國興說:“每一次提速改進我都能感受到,我真的很幸運。”

              “西格段提質對青藏鐵路建設意義重大”

              2022年7月,西格段提質工程開工建設。

              回顧建設過程,青藏集團公司西寧站指揮部技術施工部主任王慶安說:“西格段提質的重難點工程集中在環青海湖段。這段因為地下水比較豐富,造成路基的含水量高,含堿量大,且冬季持續時間長,早晚溫差大,冬季路基不同程度的出現凍脹,夏季路基出現融化下沉甚至出現翻漿冒泥的現象,導致軌道出現變化,影響列車的行車安全和行駛速度。”

              針對不同凍土路段廣大建設者采取了不同的整治措施。王慶安舉例,如對凍脹高度大于20毫米的嚴重凍害段采取挖除換填、微型盾構及橫向滲溝的整治措施;對于凍脹高度15~20毫米的采用橫向排水管的措施進行整治;對于因陰陽坡溫差導致凍脹高度小于15毫米的,設置保溫護道以消除溫差,進而消除凍脹。

              王慶安表示,青藏鐵路西格段提質改造完成后,拉近了城市間的距離。同時,西格段也是青藏鐵路重要的組成部分,西格段提質改造完善了青海、西藏兩地間的貨運主要通道。他說:“雖然西格段提質從時速140公里到160公里是一個小的改變,但對青藏鐵路建設意義重大。”

              首列復興號C891次列車途經青海湖段。

              作為西格段首批上線的動車組司機,郭斌在首發當日,駕駛C891次列車從西寧開往格爾木。首發前一天,郭斌說:“之前都是模擬演練,明天將有乘客正式搭乘,還是有點緊張。”

              在此之前,郭斌曾是普速列車司機。2013年10月1日郭斌正式參加鐵路工作,在西格段已工作10年,總走行公里數達629203公里。后被青藏集團公司西寧機務段抽調,參與西格段首批復興號動車組司機培訓。

              駕駛復興號列車,郭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先進。“不管是駕駛模式還是機械配備,配置都更高更完善。相較于以前的車型,操作更智能、更簡潔,駕駛感受有很大提升。”

              速度提高了,對駕駛員的要求也更高了。

              “駕駛復興號會要求駕駛員對速度的感知更敏感,比如在慢行區段、進出站,對速度的手動調控要更加細致。”郭斌解釋,“時速從140公里提到160公里,速度上看并不是多么快速的提升,但對駕駛員來說速度的提高就是一個分水嶺,對機車的操控,達速運行、制動都會有新的變化。”當前他面臨的挑戰是,不僅要在正點把乘客送到目的地,還要操控機車,使列車在運行途中更加平穩,讓旅客有更舒適的乘車體驗。

              53歲的趙恩虎是青藏集團公司西寧車務段動車運用車間隨車機械師,也是西格段復興號動力集中動車組首發值乘人員之一。

              他回憶,“以前值乘一趟格爾木至西寧需要24小時,還是22型車體,就是大家常說的綠皮車,設施設備非常簡陋,超員是常有的事,冬天燒鍋爐,夏天開電扇 ,經常是冬天一身黑,夏天一身汗。”

              而今復興號列車內空間寬敞明亮,設施配備齊全,早已不同往日。趙恩虎感慨:“能見證青藏鐵路的發展我倍感榮幸,能擔任首發隨車機械師讓我感覺使命光榮,我會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讓復興號安全飛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

              近年來,我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和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對青藏鐵路西格段的運能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趙家興表示,對西格段提質改造,是落實交通強國戰略部署要求,擴大鐵路運輸有效供給的需要;是拓展高標準動車運輸服務范圍,實現國家“高鐵紅利”向西部欠發達地區縱深覆蓋的需要。下一步,將加快構建對外快速鐵路通道,強化鐵路在青藏兩省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骨干作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