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天天報道: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幸福家園:更有人情味更具煙火氣

              時間:2023-06-25 15:33:45     來源:齊魯晚報網

              記者 郝文杰 通訊員 王剛 褚萍 董霖樺


              【資料圖】

              一枝一葉總關情,一點一滴為幸福。今年以來,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幸福家園,以全域推進“活力社區”建設為抓手,推動基層治理服務充滿生機、更具活力,讓幸福走進千家萬戶、點亮萬家燈火,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幸福家園。

              廣招合伙人,幸福來敲門

              ——動態覆蓋、全面引領,做活組織體系

              “以前一抬頭就看到我們樓前樓后密密麻麻的電線,現在‘飛線’下地,不但安全了,整個小區也煥然一新。”家住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瑞盛社區62歲的居民范先生一提起小區黨支部贊不絕口,“多虧了咱支部牽線搭橋聯系了專業的施工隊,生活環境整潔了,有了主心骨也更安心了!”

              這一幕正是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域推動黨組織體系向最基層延伸,實施以小區黨組織為核心的“幸福合伙人”計劃,高效鏈接各類資源補齊為民服務短板,帶動鄰里共同參與社區治理的生動縮影。

              如今,來到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各個社區、走進各個小區,“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精細治理單元清晰可見,7820人的網格長、樓棟長、單元長、庭戶長“四長”隊伍處處可尋。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幫助社區黨委發現更多的社區“新能人”,由能人挖能人、以居民帶居民、聯動建組織,讓每個居民都成為有組織的人。組織備案的過程即為“幸福合伙人”的認定過程,目前,已有1200余名社區治理能人“上崗”,帶動2.4萬居民長期活躍在鄰里服務一線。

              “社區黨委立足居民多元化需求,整合形成各類治理項目,再以項目為媒介發布‘機會清單’,然后面向全域招募合伙人。”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組織人事部副部長王剛告訴記者,通過廣泛吸納物業企業、兩新組織、各行各業專業人士,實現了合伙人與社區黨組織的深度嵌入、高度合作。

              與此同時,各社區黨組織通過“敲門問需”“逢十議事”等方式,將黨群服務陣地、小區金邊銀角、樓棟公共空間全面開放,最大限度讓渡服務空間,邀請合伙人進行治理體驗、獻策空間設計、參與陣地運營。圍繞居民需要的“小修小補”“小采小買”“小病小痛”等基本服務業態,在社區建設10處“幸福里·為民服務平臺”,聯合合伙人提供無償或低償的35項日常生活服務。

              “‘幸福合伙人’機制的建立,優化了人力資源、達到了資源共享,最終實現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切實提升了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王剛說道。

              爭當主人翁,要做第一人

              ——鄰里議事、深度參與,做活平臺載體

              “這下再也不怕開窗戶弄得屋里都是土了!”家住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宏尚郡小區的居民驚喜地發現小區里多了很多竹子。原來,這就是社區黨委實施“0元社區提案”的有益嘗試。

              之前小區井場周邊土地裸露,揚塵嚴重,居民對此頗有意見。在社區黨委提案議事會上,小區居民王云國提出井場周邊種植竹子的想法。社區黨委通過組織多次黨群議事討論,以居民自籌自建完成500多根竹子的種植,成為小區一道亮麗風景線。

              今年以來,為切實解決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黨建引領幸福家園建設,創新實施“社區提案”工作機制,發動居民關注社區公共議題,將過去“我提出、你辦理、我受益”的治理模式創新為“我主張、我參與、我推動”的共治理念,激發了居民主人翁意識,真正做活了社區治理。

              據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勝利街道黨工委組織委員崔伊婧介紹,通過搭建“街道—社區—小區”三級提案協商平臺,劃分三類提案形式,明確鼓勵和負面清單,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吸納各黨組織負責人、黨員居民骨干、社區工作者、社區社會組織等各類主體有序參與。

              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各街道各社區不斷完善社區提案收集、審議、形成、聯動執行、評估、公示于一體的“六步”全鏈條民主協商閉環流程,推動問題提得出、能解決。目前,已累計引導實施社區提案318件,發動1.1萬余名黨員和居民參與,有效解決一系列小區公共事務問題。

              圍繞群眾“發力”,依靠群眾“聚力”,用群眾智慧解決群眾問題。各社區持續落實每月10號黨群議事會制度,建設了“提案涼亭”“四鄰議事廳”等議事場所114處,堅持以“小場景”切入“大治理”,在小區內打造“一米菜園”“半畝方塘”等微場景,形成微治理項目172個,吸引居民主動認領、主動參與。

              人人爭當治理服務“主人翁”、要做社區建設“第一人”,具有人情味、煙火氣的熟人社區呼之欲出,成為黨建引領幸福家園建設的鮮明實踐注腳。

              社區小經濟,服務大治理

              ——市場思維、集約高效,做活支撐保障

              連日來,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府前社區的“幸福大包”成了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我們成立社區企業幸福食堂后,第一件事就是賣居民自己做的包子。”社區黨委書記生沈陽介紹,幸福食堂每天做365個包子,其中300個以低于市場價賣給有需要的老人或孩子,剩余65個免費上門送給高齡老人和特殊人群。

              通過社區黨委領辦幸福食堂,居民不僅喜歡上了“幸福大包”,更開始青睞社區、融入社區,黨群關系越來越融洽。針對居民參與治理服務積極性不強、社區閑置資源利用率不高、社區自我“造血”源動力不足等難題,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社區黨組織領辦經濟實體”作為城市基層黨建突破項目,支持有條件的社區依法成立物業服務企業、家政公司、幸福食堂等經濟實體,以創新商業模式、市場化運作為手段發展城市社區經濟。

              “我們成立了5家社區企業,論證實施社區黨組織領辦經濟實體項目12個,以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為準繩,建立起發展城市社區經濟的可持續機制。”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城街道黨建工作辦公室負責人董霖樺介紹道,經濟實體的運行管理由街道黨工委把關指導、社區黨組織統籌定向、黨員群眾參與監督,做到章程統一制定、項目統一論證、財務統一管理、事務統一公開。

              實地采訪了解到,社區黨組織通過開發轄區范圍內的“人、文、地、產、景”等資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創報刊、市集特展、研學體驗等產品“好物”12類、產業品牌4個,實現以社區自身資源的加持升值、產品“好物”的增量擴容、品牌資源的價值轉化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同時探索城鄉互動發展“飛地經濟”,與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結對聯建,延伸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打造“幸福共富工坊”,帶動300余名居民再就業再上崗。

              “我們正全域開展小區公共收益清理規范,制定了‘主動報、群眾提、集中清、依法追’四項流程,累計清查資金30余萬元,清理廣告位等公共資產56處,社區黨組織服務居民更有底氣了。”王剛告訴記者,所有收益全部用于增強社區黨組織服務功能、搭建居民自治平臺、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成為幸福家園建設的有力支撐和“關鍵一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