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當你決定走上學術這條路 《學術“咸魚”自救指南》|當前快報

              時間:2023-06-16 15:07:03     來源:北京日報

              《學術“咸魚”自救指南》 錢婧 著 貴州人民出版社

              剛入學,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導師關系、同學關系該如何平衡?想做科研,卻連文獻都不知道該怎么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錢婧基于自身實際經歷和多年教學經驗,為對迷茫的學生們寫了一本《學術“咸魚”自救指南》。這本書用輕松的風格提供了大量實用工具、圖示案例和專業點評。

              錢婧的個人經歷其實很有代表性:她出生于一座典型的省會城市太原,父母從小就給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同時也對她的學習成績嚴格要求。她通過考試一路“過關斬將”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國外知名學校學成歸來后進入國內的名校北京師范大學成為一名青年教師,在不到四十歲的年紀就成為北師大的教授,外人看來這是非常勵志的。錢婧在視頻節目中也笑著自稱“小鎮做題家”,但“做題”人生背后是幾十年不間斷的努力。在書鄉與錢婧的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她非常相信和崇尚“勤奮”,在這個不斷有人抱怨努力卻收獲寥寥的氛圍中,她仍然篤定遇事多想想“我想要”這三個字,不要總被動承受。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錢婧研究的專業是“管理心理學”,她這樣給筆者解釋這個聽上去有些冷門的專業:大家常常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來形容職場,那么她相當于研究了20年的“江湖”。如今盡管獲得了學術成就和各種認可,錢婧當初也經歷過最初的迷茫與艱辛,在那段埋頭苦學的“至暗歲月”里,尤其是在每次同學聚會,身邊的同齡人都已經工作掙錢、結婚生子、享受人生時,錢婧反觀“一無所有”的自己也會產生沮喪,然而她還是堅定地“拋棄享樂”,幾乎不留給自己娛樂的時間,如苦行僧般埋頭學術之路。好在這種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她也從仰望自己的榜樣成為被別人仰望的榜樣。

              如今,錢婧已在高校從教多年,她一路從學生走來,知道學生最困惑的問題,也呼吁老師和已經取得權力高位的人們給青年們創造一個“努力就會有回報”的學術環境,守住底線,堅持公平,這樣才會促進人才的良性發展。

              在錢婧的郵箱里和自媒體的私信中,總是塞滿了來自校內外同學的各種問題,懇切地尋求著答案。怎樣使更多學生受益,讓大家能少走一些彎路,把內耗在焦慮中的精力更多地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呢?2022年3月起,她開始經營自己的新身份——B站(指嗶哩嗶哩視頻網站)UP主(指上傳者),通過視頻和直播的形式,同青年學子分享科研、學業和生活方面的經驗與感悟。這種分享和給予的感覺讓她感到很滿足,源源不斷的正反饋也讓她體會到了久違的意義感。

              到底要不要讀研?

              書鄉:很多人覺得寫論文很困難,無從下手,您是什么時候決定要寫這樣一本教大家如何寫論文的書的?

              錢婧:我是2012年入職北師大的,從事學術研究已經有將近20年的時間,帶學生做學術也已經有11個年頭了??赡芪疫@本書最想寫給的是當時入門的我自己。我和大家一樣,在入門學術這條道路上,踩過很多的坑,踩過很多的雷,血、淚、汗,各種各樣的攀爬歷史我都知道,我都懂,我也都了解。同時,我是一個非常笨拙的人,所以我覺得,我最適合教大家怎么去入門學術這條路。

              書鄉:您在給學生上課時,會專門講寫論文的方法嗎?

              錢婧:寫論文是做學術其中的一個環節,學術研究的鏈條很長,初學者從學習做學術,到寫出一篇像模像樣的論文,可能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或者更久。我上課的時候不會專門去講怎么去寫論文,但會去滲透一些咱們這本書里的科研的基礎知識和入門技能。例如給本科生上課的時候,可能會帶一點前沿文獻的閱讀。我講管理學這門課的話,我會帶著大家去看一下管理學的頂刊,讓大家逐漸去習慣這種一手信息的獲取方法,去有意識關注此時此刻最新的發表和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進展。

              書鄉:當下大學生面對很多壓力,很多人考研考博并不是有志于學術道路,而是因為找工作時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錢婧:我不建議所有人都去讀研究生。因為我覺得人從大學本科畢業(比如二十二三歲),到讀完研究生這三年,在職場上是非常寶貴的黃金三年。如果在這三年里迫于家里和社會上的壓力,或者不知道別的什么原因,糊里糊涂地去上了個可能在職場上沒有什么大用的研究生,那對人生來說是一種蹉跎。前幾天我跟一個大型企業的人力交流,我問她像咱們這么好的公司,所有崗位里面明確要求研究生學歷的有多少,她告訴我說只有20%。我又問她那如果本科生想跟這么多的研究生一起競爭一個崗位的話,主要靠什么?她跟我說主要看實習經歷和實習業績。這說明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有沒有和崗位相關的鋪排和歷練,可能和研究生學歷一樣重要。但是同學們有把這些放在和讀研一樣重要的戰略高度嗎?可能并沒有。有的同學在本科畢業的時候去應聘遇到挫折,就覺得企業不用我就是因為我沒有研究生學歷,我一定要把研究生上出來。等研究生上出來以后,如果發現人家還不用他,就覺得“你看看社會欺騙了我”。我們需要去反思這種邏輯,包括我們讀碩博的動機,從雇主的角度思考,想一下自己是不是志氣用錯了方向,權重擺錯了位置。

              為何不敢努力了?

              書鄉:您在書中也提到過在國外留學之后要不要回國找工作的問題,您自己經歷過這方面的抉擇嗎?

              錢婧:對于我來說,回國是一個非常自然的決定。我就是戀家,喜歡待在我從小長大的地方。而且從我的職業來看,大學老師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教書育人和做科研。做科研對我這個學科來說,沒有什么地域性,在什么地方做影響并不是那么大。講課的話,我從小就想當大學老師,如果讓我選擇,我希望能夠用我受過的良好訓練,在我從小成長的這片土地上,幫助我們的年輕人,跟他們一起去交流和探討一些問題,這個可以說是我夢想的一部分。所以對我來講回國就是一個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決定,我沒有一分鐘想要留在外面。

              書鄉:您在給青年學子的建議中寫道:“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可以衡量一下自己的目標重不重要,要達成目標,那么就要委屈一下自己”。90后、00后進入職場后,與80后相比更不愿意“委屈一下自己”,在您看來是為什么?

              錢婧:我覺得年輕人只是年輕,但是并不傻,所謂的“不愿意委屈一下自己”,更多的是覺得委屈一下自己不夠值得。所以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現在的年輕人如何去認領自己真正的目標,以及怎么去強化“我的”這兩個字。比如我們經常說去上班,但是有沒有真真正正把它當成“我”去上班,強調這個個人的主體呢?我們不是都會說個人化、個人主義嗎?這非常好,那我們就要想想如何把職場這個大千世界里的一切東西去內化,去變成“我的”“我想要”“我要去做”等。這個“自我化”是大家需要去做的一個功課,有了“我”這個概念以后,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愿意去受一些委屈。如果我們真正想要,那受點苦、受點罪、忍一忍,又有什么關系呢?

              書鄉:您多次提到勤奮一詞,認為每天至少要保證六個小時高效地工作,然而現在很多人覺得因為各種各樣外在的壓力,于是“摸魚”“劃水”流行起來,您怎么看待這種現象呢?

              錢婧:我其實覺得足夠勤奮還是可以出成果的。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勤奮對個人成長的變化幾乎微乎其微,還是因為不夠勤奮。勤奮在我理解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戰略上的勤奮,一個是戰術上的勤奮。前者指的是做事情之前有沒有汲取所有的資源和信息,包括周圍可能問到的人,去決定一下這個方向到底值不值得努力,這是一方面的勤奮。還有一方面的勤奮是一旦做了這個決定以后,有沒有竭盡全力地為之付出努力,如果做到了這兩點的勤奮,我很難想象勤奮對我們要做事情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這個不科學。要問我對年輕人有什么建議的話,那就是請你給自己一個機會,在真正選擇擺爛、摸魚和劃水之前,好好地去搏一把。因為就我的觀察來看,擺爛、劃水和摸魚對于大部分人來講也是一種痛苦的折磨,你并不能真真正正地享受它。

              如何應對負面情緒?

              書鄉:您書中寫到,有些人的性格敏感,面對挫折時可能會情緒內耗嚴重,接收比較多的負面信息,甚至產生心理問題。有什么方法可以有效應對情緒低落、走出困境呢?

              錢婧:我有一個應對負面情緒的小理論叫“大數據看人”。舉個例子,比如你因為工作中的某次錯誤被領導批評了。其實錯誤不算大,但可能咱們就會一直回味著領導批評時說的話和態度,越想越害怕,總覺得這事的影響不止表面上這些,說不定領導已經在腦內蓋章說你不行了,以后會戴著有色眼鏡看你。這些想法體現了一個錯誤思維,就是一次錯誤就會對你帶來毀滅性打擊,貼上標簽就摘不下來了。那該怎么反駁這個邏輯呢?可以運用“大數據看人”的方法。其實人在別人心里的印象,包括我們去看別人,都是一個大數據,它不是一件事情決定的。所以呢,我們大可不必因為一件事情被批評就瘋狂擴大影響。領導不知道人都會犯錯誤嗎?有啥的?我們活著,就是那么幾種重要的底層思維,給他反駁反駁,就會更幸福。

              書鄉:您在求學和工作中面臨過比較艱難的選擇和內心痛苦的時期嗎?您又是如何度過“至暗時刻”的呢?

              錢婧:我一直覺得自己比較笨,擁有的也不夠多,所以說“艱難的選擇”對我來講還真的不是特別多。因為我大部分的決定做了以后就沒什么選擇,凡是想要的都是得去求,得去艱難地積累一些可能會被別人賞識的本錢。所以我承受的選擇的痛苦并不是特別多,承受的做事的苦可能更多一些。因為智力,甚至精力都平平,我只能選擇去忍著、去吃苦、去一點一點吭哧吭哧地干。至于怎么度過至暗時刻,我覺得就是拋棄享樂,甚至有一段時間覺得我根本不配擁有任何形式的享樂。神奇的是,當你把一切都扔了的時候,反而會沒有那么大的痛苦,就是接受自己“什么也沒有”這個事實就可以了。然后就是埋著頭去干,熬過這個時間,就會慢慢地一點一點好起來。

              書鄉:您在書中提倡要自己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勇于負責,然而現在很多年輕人的現狀是,“能在三十歲之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很不容易了”,您是從18歲起就明確了要當一名大學老師的人生選擇,那對現在這些找不到人生方向的迷茫年輕人,您有什么建議嗎?

              錢婧:有一個我從1000個職場人的訪談和將近20年的職場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方法,那就是找一個榜樣。我們都有過類似這樣的表述:30歲左右,我要過上像誰誰誰那樣的生活,成為像他那樣的人。我們的人生都會迷茫,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或者幾個榜樣。他們的身上擁有我們所希望的特質,是我一直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這個榜樣可以在身邊,也可以是遙遠的燈塔。你可能看過他的社交媒體、視頻、演講、訪談、文章,也可能和他在同一個組織中,哪怕只是擦肩而過,但他就是鼓勵你向前的動力。我們每個人都要給自己找一個非常喜歡的職場榜樣。

              你只需要腳踏實地做下去。這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對于一個年輕人來說,這個過程肯定會苦、會累、會難過、會感覺非常地憤憤不平,甚至委屈,覺得在做牛做馬。但是,迷茫感會降低很多,當你不迷茫的時候,腦子就清醒,當你腦子清醒的時候,就幸運。沒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惑、膽怯、懶惰、猶豫的時候,想想我們的榜樣,如果是他在這個境地會怎么做,然后去模仿他的思路和行為。比如你想要爭取一個項目的機會,又覺得太主動可能會被同事腹誹,那就想想你的榜樣面臨這種情況時會怎么做。他是選擇不顧他人的目光、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是退一步等待下一次的機會。當你一次次做出靠近榜樣反應和選擇的時候,就是一步步接近著屬于你自己的理想生活。這種滿足感會給人巨大的鼓勵,支撐你跨過一個又一個關卡。直到最后的某一刻,你會突然發現,你不需要榜樣的力量了,你已經是別人的榜樣了。

              錢婧 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管理與組織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首席案例專家;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6項基金項目,并獲得“阿里活水學者”“騰訊2020年度最受歡迎杰出教授”“彭年杰出青年教師獎”“最受學生歡迎的十佳教師”等榮譽。

              (原標題:與北師大心理學教授聊聊選專業、上大學、考研、找工作那些事兒當你決定走上學術這條路)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 陳夢溪

              流程編輯:u032

              版權說明: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網站上的文字、圖片、圖表、漫畫、視頻等內容。

              未經許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網站著作權及相關權益的行為,本網站將追究法律責任。

              如遇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相關文章刊發之日起30日內與本網聯系。

              聯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