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治聰陳思琦深圳報道
(資料圖片)
6月7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為第十九屆文博會專程從北京趕來深圳,這是他第12次參加文博會。
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文博會,在推動行業交流、產業融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毋庸贅述。談及深圳的城市形象如何影響文博會,金元浦認為,除規模以外,不斷向“市場化”靠攏,努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深圳文博會有別于其他同類型展會的特點。
回顧十多年的參會經歷,金元浦目睹了深圳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在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聞名海內外,而文化影響力相對較弱。深圳“知恥后勇”,狠抓根本,堅持“文化立市”,打造讀書月、開展設計周、建設博物館、舉辦大型文化展會,并使之常態化、品牌化,不斷開辟出一片片“文化綠洲”。
此番來到深圳,金元浦也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23年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百強區指數”的首次發布。
據金元浦分析,文化產業的初期階段,創意產品往往是冰箱貼、鑰匙扣、書簽、明信片等可以“拎著走”的傳統小商品。如今,這類小商品已無法適應當代消費者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文化需求,也不符合現代文化產業形態的新要求。
文化與科技融合所創造出的沉浸式、場景化、體驗性的文化服務,如元宇宙、數字虛擬人、NFT等數字藏品、游戲電競、VR/AR/MR/XR、4K/8K影視、各種創新視頻等,都賦予了文創產品更高的附加值,助推傳統的文化產品向創新服務轉變。
金元浦認為,此次榮膺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百強區榜首的南山區,文化產業扶持鏈條已非常完整。基于雄厚的經濟與科技實力,南山區率先提出“文化×科技”的發展理念,同時包容、培育游戲電競等眾多新興業態,是科技賦能文化、實現倍數效應的優秀樣本。
深圳兼具“歷史”與“文化”底蘊
改革開放以來,起源于深圳的一句“時間就是金錢”深入人心。五湖四海的人來到深圳打拼,這座城市的最大吸引力似乎是“機遇”而非“底蘊”。
“我調研過很多地方,幾乎每個地方領導都喜歡在推介自己城市時歷數本地的歷史事件、文化資源、名人典故,事無巨細,絕不遺漏。其結果是丟失了一座城市的魂、城市發展的根脈,落入資源魔咒,變成千城一面。”
據金元浦觀察,在打造城市文化影響力時,深圳更多強調現在和未來,塑造當代進取開放、勇立潮頭的城市形象。
2003年,深圳在全國率先確立“文化立市”的戰略目標,提出將文化產業培育成繼高新技術產業、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之后的第四大支柱產業。一個“立”字,帶出了鋼琴之城、圖書館之城、設計之都“兩城一都”的建設目標。
如今,深圳常態化舉行讀書月、設計周、鋼琴音樂季等一系列文化活動,人均購書量、鋼琴家庭普及率等在全國名列前茅。
“回過頭來看深圳的歷史,深圳遠遠不止改革開放的44年。”金元浦進一步指出,深圳看似是文化“后發城市”,但經常被忽略的是,南頭古城、大鵬所城、宋少帝陵、赤灣左炮臺等名勝古跡仍保留在深圳。例如,南頭古城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
金元浦建議,作為一座兼具歷史底蘊與現代文明底蘊的城市,深圳下一步需要將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發掘出來,將歷史故事講好。
一場走向市場化的展會
2003年,與“文化立市”戰略共同確定的,是翌年與文化部等國家部委聯合創辦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為何將“中國文化第一展”放在深圳?
回顧文博會的辦展史,金元浦分享了一段故事:原先,全國性的文化交易博覽會也在北京舉辦過,且規格很高。彼時,全國各地都有舉辦類似規模的展會,如西部文博會、各省會舉辦的文博會等。然而,不少文博會更多依靠行政命令組織起來,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如同“完成任務”般參展,沒有實現市場化、產業化的初衷,使得這一模式難以持續。
2004年,首屆文博會探路“市場化辦展”,政府通過“競爭性談判”吸引700余家企業和機構參展,合同成交額和意向成交額總計達356.9億元。
金元浦認為,一場大規模的全國性文化交易博覽會不僅具備“展示”功能,還可促成“交易”,滿足市場的文化需求,為優秀的文化產品走向市場提供機遇。市場化為展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動力,而深圳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全國性文化展會的舉辦提供了保障,讓買賣雙方都愿意在此平臺完成交易。
“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場大型展會,可以促進官(政府)、產(產業)、學(高校)、研(科研)、金(金融)、用(應用)的交流,推動文化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金元浦說。
文博會也是不同國家和地區、各個城市展示文化風貌的重要窗口。如今,文博會已連續14年實現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全部參展,參會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增至108個。
金元浦表示,文博會舉辦至今,已從單純的產品交易向服務型展會變革。深圳搭建平臺,讓國內外政府、企業等不同主體在此展開交流,推動文化貿易進一步發展。
“深圳是引領灣區發展的標桿城市,濃濃的科技感是其發展的最重要動力。”金元浦道,國內一些城市面對文化創意產業升級換代、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思想不夠解放,行動相對遲緩。而文博會上可以看到元宇宙、ChatGPT等AI大模型的創新運用,新潮科技元素在此集聚,為深圳提供了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的新思路。
從“拎著走”到“沉浸式”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初期,大多是基于傳統文化的經營方式。如今要往現代產業形態轉化,不僅需要有文化資源基礎,還要緊跟技術發展前沿,并融合金融、管理等現代企業運行機制。”
金元浦此番來到深圳參加文博會,還見證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2023年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百強區指數”的首次發布。
據介紹,該指數從產業規模、產業資本、輿論影響、創新驅動、品牌打造、空間格局、產業融合、新業態等八個方面開展評估,在3個一級指標下,設7個二級指標,58個測度變量。結果顯示,前十名中深圳占據兩席,南山區居榜首,龍崗區排名第三。
談及文化產業競爭力,金元浦表示,書簽、冰箱貼、鑰匙扣、明信片等出品多年、可以“拎著走”的傳統小商品已不再具有市場優勢。文化與科技高度融合,通過創意設計,制成當代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沉浸式的文化服務,如增強現實、游戲電競、元宇宙體驗等,才是當下文化產業的重要趨勢。
這為深圳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在深圳,不僅有騰訊、華為等科技龍頭引領,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4K/8K等新一代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亦十分普遍。
此次榮膺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百強區之首的南山區,也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區綜合競爭力百強區之首。2022年,南山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35.88億元,人均GDP達44.3萬元人民幣,已達到發達國家水平。
金元浦認為,南山區是科技創新引領、賦能文化產業升級的一個優秀樣本。基于深圳全市“文化+科技”的發展理念,南山區提出其升級版“文化×科技”。技術與文化的融合由“加”到“乘”,將實現倍數效應。
對新業態的包容以及政策環境的開放,也是南山文化產業競爭力強勁的秘訣。“談到文化創意產業,南山區明確提出游戲電競是主要發展方向之一,還提供了專項政策的支持。”金元浦舉例道。
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電子競技產業收入達1445.03億元,電競用戶規模約4.88億人,在產值規模、用戶人數、發展速度等方面穩居世界第一。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南山區率先出臺電競產業專項政策,從產業品牌、產業主體、產業空間、產業人才、產業服務等方面,給予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
“做產業要有深邃的眼光,看清產業發展的前景和未來在哪里,并提供金融、人才等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從這個角度看,南山的文化產業扶持鏈條已非常完整。”金元浦說。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