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科技 > 正文

              一堂開在公園里的自然教育課 全球熱推薦

              時間:2023-06-09 15:04:08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文并攝

              “這個是荷花的花冠,這個是蓮蓬,中間這些小點點是毛刺……”來自北京市東城區板廠小學四年級的許京堯向記者介紹畫作。和常見的繪畫作品不同,許京堯的畫中清晰標注著荷花各部位的名稱以及植物介紹。同在四年級就讀的李芊煜畫的是蒲公英,“我覺得它小小的,很美。”李芊煜家的鸚鵡很愛吃蒲公英葉子,她常常要去路邊尋找,對這種植物十分了解,她在畫里,對蒲公英的每個部位都進行了“放大”描繪,并標注名稱介紹。


              (資料圖)

              許京堯和李芊煜采取的記錄方式叫“自然筆記”,即用圖文結合的形式記錄下對自然的認識、體會和感悟,這是當下較為流行的一種自然教育方式。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園立方合作伙伴——位于北京市東城區的龍潭西湖公園,舉辦了一場以“自然筆記”為主題的自然教育科普活動。東城區板廠小學的學生們走出教室,深入自然,通過實地觀察,學習知識。

              “自然筆記”課結束后,北京市東城區板廠小學的師生們與中國青年報IP形象青小豹在龍潭西湖活動現場合影。

              給孩子們上這堂“自然筆記”課的,是北京樹行途生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課研部教師畢曉泉,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然筆記的作品展現的是視、聽、嗅、味、觸感受后記錄下來的翔實結果,創作的過程帶有探究性質。學生不論是在觀察還是在探究原理時,都要保持嚴謹。“在繪畫時要盡可能看到什么就畫什么,不可過于隨意或卡通化”。畢曉泉認為,孩子們科學測量、翔實記錄,以一種較為輕松的方式促進了“五育”并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記者注)。

              “自然筆記讓人們對于平時習以為常的事物多了一份關注,在觀察與記錄中,不知不覺地拉近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同時,它有助于鍛煉孩子們的觀察和思考能力,養成嚴謹、踏實的科學精神。”龍潭西湖公園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馬思桐說。

              五年級4班的許楊創作山茶花自然筆記用了大概一個小時。其中,畫畫僅占20分鐘,其余時間她都在查閱資料。現在她不僅知道了山茶花的主要產地、花期以及成長的適宜溫度等,還意外發現了它的“親戚”茶梅,了解了兩種如此相像的植物該如何區分。

              不僅掌握植物知識,學生們與自然的情感也在觀察和繪畫中發生了更緊密的連接。四年級1班的李思睿畫的是千屈菜,他認為,千屈菜雖然不起眼,但為公園的美化做出了貢獻;許京堯畫荷花的同時,也將蜻蜓點綴其間,試圖畫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詩意氛圍。

              龍潭西湖公園有長堤,有小島,更有荷花蘆葦,有柳樹成蔭,依托園內天然的自然風光和資源,自2015年開始,公園開始嘗試自然教育相關活動。馬思桐說:“孩子們的笑臉和家長們的肯定,讓我們更堅定了不斷前行的信心,也讓我們有了組織更多活動的動力。”

              東城區板廠小學2019年開始和龍潭西湖公園合作,首次開展的活動就是“自然筆記”。馬思桐表示,公園為自然筆記的開展提供場地,自然講解師、園林工程師等專業技術人員還為活動提供保證。

              從剛接觸自然筆記無從下手的茫然,到練習多了之后的游刃有余,再到發現某一物種細微特征后的興奮……孩子們在創作自然筆記時的變化,時常浮現在畢曉泉的腦海。“這讓我直觀地感受到自然筆記對孩子的影響,堅定了我持續講解自然筆記的信念。”她說。

              不過,開展自然筆記活動并非一帆風順,困難和挑戰依然存在。畢曉泉坦言,引導學生學習自然筆記的老師需要兼具自然和美學的知識,對老師來說,有挑戰;同時,由于創作自然筆記需要走出教室,學生的安全問題需要特別關注。

              在板廠小學美術教師陳卓看來,開展類似活動時間和場地是主要問題。“一節課只有40分鐘,開展自然筆記活動,時間有些緊。”她說,在什么時間和地點安排這項活動,需要更多的溝通和協調。在沒有找到合適場地時,學校會利用社團活動的時間,給孩子們普及、滲透相關的科學繪畫知識。此外,學校還開設寫生類的課程,不去戶外時,學生們可以通過觀察花瓶中的花朵或者植物布景,學習繪畫。

              如今,越來越多的學校嘗試將課堂拓展到大自然中。畢曉泉認為,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自然有助于增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提升專注力和思考能力等,同時自然環境也可以幫助學生調節情緒、理解個體與團體的關系、鍛煉堅強的意志、懂得并更珍惜生命。

              “生態建園、科普惠民”是龍潭西湖公園的發展方向,除了自然筆記,龍潭西湖公園還持續打造“家門口的自然課”系列主題活動,內容涵蓋身邊常見的植物、昆蟲、鳥類、原生魚類及礦石、節日文化等。通過自然游戲、自然觀察、繪本劇等方式,幫助參與者掌握自然知識,培養愛護自然、欣賞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真正做到保護自然環境。截至目前,龍潭西湖公園已經開展了各類主題的科普活動近200場,受眾6萬余人次。

              “在網絡異常暢通的年代,孩子們了解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他們和自然親密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少了。”馬思桐表示,公園是生物多樣性的載體,這里不僅有亭臺軒榭、花草樹木,更有和它們和諧共生的鳥、獸、蟲、魚等。“身處公園之中,沉下心來即可感受自然賦予的美好、愉悅與安寧。”馬思桐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