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青年山東說,帶你看青年人眼中的山東。
秦承帥是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的首屆碩士畢業生,碩士畢業至今,在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是一位“隧道博士”。
說起隧道,人們以往的印象是“從光明頓入黑暗,又從黑暗中漸入光明”,而在隧道施工的過程中也是每掘進一米,便步步驚險。秦承帥從事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建造研究,就是將機器人、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等新技術,與隧道及地下工程建造深度融合,研究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巖土工程領域后的新工法、新工藝,研發高端化智能化的施工機器人裝備,在危險、惡劣的地下環境實現少人化乃至無人化作業,提高施工效率與施工安全性。
在學院鼓勵支持與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秦承帥研發了地下工程地質編錄與超欠挖測量機器人,機器人具備“地質編錄、超欠挖分析、塊體搜索、病害檢測”四大功能,突破了機器人“多場感知、人機聯動、跳頻通信、負載越障、環境感知、實景重構”六個核心技術難題。機器人在京滬高速濟南連接線等7個工程中取得成功應用,初步實現了隧道施工輔助工序少人化。
今年年初,秦承帥和孫希龍、劉宏迪兩位師弟前往西藏林芝地區某個西南地區重大鐵路工程現場開展試驗。“林芝山間白雪皚皚,我們兩次翻越了海拔4738米的色季拉山,也更加強了我們對極端環境隧道智能建造的理解。”秦承帥說。在完成隧道群試驗后返程途中,他們突然遭遇暴雪,前方區域發生多次大規模雪崩,最大雪深超5米。
“學院一直以來就對我們工程一線學生的安全高度重視,此行為我們配備了制氧、通訊設備及應急物資。我們憑借著平時接受到的安全教育與應急救援培訓開展自救,并通過衛星電話與學校、當地公安取得聯系,在保證自身健康狀態下,每3小時通過衛星電話向項目指揮部及學院確認安全并匯報情況。”秦承帥回憶道,“堅持了三天后,我們獲救了。”
“這次經歷是考驗我們綜合能力最真實的實戰。”秦承帥說,當沖破困難的那一瞬間,他才真正領悟到自己研究方向的價值,致力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化研究的決心更加堅定,目標更加清晰。“只有盡早實現隧道施工輔助工序的少人化,才能夠保證在極端環境下作業的施工效率和安全性,提高智能化水平,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能救人命,路通了,更能救活那些極端環境地區的經濟,讓不可能掘通的隧道堅不可摧,讓不可能走通的路路路暢通。”秦承帥說。
《青年山東說》火熱征集中,詳情點擊下方鏈接
青年山東說|@山東青年,快來和大眾日報青春夢想官一起點贊山東
合集來了!青年山東說,帶你看青年人眼中的山東
策劃:蘭傳斌 田秀妍
統籌:劉芝杰
欄目主持:李欣蓯
記者:李欣蓯
制作:任戌盈
李 揚
設計:唐浩鑫
大眾日報客戶端出品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