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頭條 > 正文

              警惕!智能手環變成“數字手銬”,很多人都被迫做這種事……

              時間:2023-08-20 16:56:24     來源:南方網

              健康 App,并沒有讓我們變得更健康,甚至讓我們更不快樂了。

              小佳(化名)是中國上海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的員工。當我訪談她時,她正在試圖完成 Apple Watch 的一個“完美月份挑戰”。

              這意味著在一個月內,她每天都必須合上手表上的圓環——通過完成一系列任務,包括 12 小時內每小時站立一次、燃燒超過 400 卡路里的熱量,以及鍛煉 20 分鐘。


              (相關資料圖)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個挑戰中,直到 2022 年初。因疫情原因,被困在家里的她,突然失去了連續打卡的紀錄。“閉環之后的‘煙花’效果太棒了,‘完美月’也很有吸引力,” 她說,“我鍛煉得非常努力,進步也很大,并且時不時給自己設定新的目標。但這也成了一個焦慮和壓力的來源,一旦我跟不上進度,我就會沮喪放棄。”

              這種愛恨交織的關系很鮮明也很普遍。我們通過數字了解自己,對自我追蹤的有趣部分興趣滿滿,但又對永遠無法實現的那些自我提升的目標感到沮喪。

              正如一些研究所說的“苦樂參半的矛盾心理”,技術干預并不都是順利和積極的,總是帶有傳遞負面情感因素的“不成功”部分。

              許多自我追蹤的 App 和服務想要讓我們感受到進步和達標是一個線性、流暢的過程,但實際使用時卻剛好相反。小佳“反復定目標又放棄”經驗可以說是非常常見。

              從最開始“有趣”,到設定目標并充滿熱情地實施,然后中斷、反彈,直到最壞的情況——完全放棄。與健康相關的此類 App 和服務,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解決用戶持續使用的“依從性”問題。而用戶也常常責備自己沒有自律或沒有足夠的決心改變自我。

              我們當然喜歡進步、自我實現,讓每一天都充滿“生產力”。我們做不到這些,不是因為我們懶惰或缺乏自律。

              因為,我們對健康“成就”的熱愛,部分在于技術試圖將我們打造成市場化的健康世界中的優秀消費者。通過自我追蹤,生活被數據化了,我們的經驗和感知被“外包”給客觀化的數字。各類傳感器和 App 生產出這些數字,再通過各種技術設計,把它們美化包裝成為了“個人生產力”,但與此同時,也忽略了我們所處的具體情境以及我們的身份。

              自我追蹤 App 的最大承諾,是它們號稱能讓鍛煉變得簡單順暢。這些 App 有無數的設計技巧,都可以歸結為所謂“助推”(nudge)——這是一個心理學術語,用來描述通過某些機制,人們可以被吸引、誘導,而下意識地做某事。

              就像屏幕上的紅色按鈕會讓用戶想要去點擊一樣,設計者認為,類似的機制也可以在健康領域得到利用,讓用戶“沉迷”于這些健康的行為。每次鍛煉后都來點兒音效?可以有。給用戶推送完成日常步數的通知?可以有。每連續 10 天打卡就來一次“升級”?當然,也可以有。

              然而,生活經驗往往與技術的想象不同。

              日程繁忙、總是加班的人往往更加需要健康管理,而他們想要更簡單直接的東西,但所有“讓事情變得簡單有趣”的設計,卻讓人對其充滿了復雜的情緒。所有的互動——記錄、跟蹤、慶祝、總結等等——都增加了額外的“工作”。

              在我的研究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都頻繁加班,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面臨著各種健康問題。他們認識到運動和健康很重要,不少人認為需要改變生活方式。然而,與自我追蹤相關的沖突,不僅與時間不足有關——即使這些 App 將你的日常目標分解為 15 分鐘的“簡單”任務——而且還需要大量的精神資源(mental resource)。自我管理的整體理念,類似目標、任務和獎勵的量化,持續的記錄,定期提醒等等,都類似于工作,這些無疑是一種隱性勞動。

              這些勞動在精神和身體上都給人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不懈的進步、不間斷的監控和自我監控,以及對日常生活中的打擾,都讓自我追蹤變得“困難”。來自工作的壓力,來自健身任務的壓力,以及根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需求,累積并強化了倦怠感。

              一位 40 多歲的受訪者描述了他的“壓力循環”,提到工作帶來的疲勞是無法鍛煉的最大的障礙,然而,無法完成簡單的日常鍛煉任務和“迷失方向”的事實,又增添了一種自責和失敗感,使他陷入了更深的苦惱。這些最終導致他放棄了自己的目標,無奈“躺平”。

              為何我們即便疲憊不堪,卻仍然使用這些 App,掙扎著去完成任務呢?

              把健康等同于生產力

              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持續自我完善的想法,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自我追蹤和可穿戴技術就深刻地體現了這種信念。我們(似乎)能夠了解和控制我們身體的方方面面。

              而變得更健康,則意味著用量化的數字記錄它們,將日常生活和工作轉化為挑戰和成就。研究表明,量化健身和健康過度強調外在數字,會影響一個人的內在動力。

              但在當今的生產力文化中,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工作與生活、健身與健康、社會與個人價值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當我們脫離社會環境談論健康,將身體視為一個工作和生產力對象時,數字的增長和改善,也就成為了自我的一部分。

              這種生產力文化,也符合健康技術的商業利益和對數據的渴望。對于用戶來說,每天的數字是成就,是“自我提升”的榮譽徽章。

              而對于那些由風險投資支持的互聯網企業,數字則是衡量用戶“價值”的指標,即可以收集多少數據,以及可以銷售多少服務、會員和產品。“改進”和“進步”的狂熱敘事背后隱藏的設計語言是,用戶參與的次數越多,他們在數據“生態系統”中的價值就越大。

              這種商業模式有潛力,但還不足以帶來穩定的利潤——不少曾經高估值的健康科技初創企業,例如 Peloton 等,都在市場上表現不佳。這反過來又讓我們質疑長期以來對健康技術的信念——將健身和健康納入生產力的模型是否真的有效?將每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都扁平化為參加課程、定制計劃和取得成就,對我們來說究竟有沒有意義?

              為數字加上語境

              一位受訪者開玩笑說智能手環是一種“數字手銬”。“它有時確實有效,”她笑著說。學者們可能會同意福柯的比喻,即自我追蹤等于“自我監視”(self-surveillance),即權力如何嵌入技術,使我們的身體能夠被識別、管理。但在生活經驗中,數字對健康的實踐則具有更豐富的意義。

              當人們談論他們的數字時,他們在談論什么?除了陷入成就感、改變的沖動和自責的循環之外,自我追蹤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從更大的角度來理解自己健康狀況的方法。我們的生活和技術是一種“共塑”的關系,人與技術的互動是一座雙向橋梁,我們通過技術,將自我與日常生活的社會和物質語境相連接。

              我讓受訪者將他們自我追蹤記錄的截圖和圖表發給我,并通過這些截圖和數據梳理自己的感受,例如當你看到這些數字的時候你感覺如何?當時你的生活中發生了什么?在追蹤日常的過程中,你還注意到了什么?這是一個將每個數字與生活經驗重新關聯的過程。

              與自我追蹤的 App 以及千篇一律的單調模式相比,這個過程能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生活是多么的多變和不可預測。例如,一位受訪者回憶說,在經歷了緊張的一天并在工作中與老板發生沖突后,她在跑步機上更加努力了。“我看著我的心率穩步上升,仿佛進入了一種可以控制自我、并理清思緒的狀態。”

              人們將他們的經歷(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與他們生活中發生的點滴相聯系,讓他們以一種新的方式重新審視自己的身體。他們中的許多人提到的重要的一點,是他們的工作壓力與身體狀態波動之間的關聯。自我追蹤讓他們對自己的身體變化更加敏感,讓他們能夠感知身體如何應對壓力,也了解到了自己缺乏身體活動,飲食也不健康。

              一些人會選擇監視一些特定的指標,并嘗試將它們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為此,他們往往做得“更少”,減少日常追蹤和記錄的頻次,而不是制定更全面的計劃。

              正如一位受訪者回憶的那樣,“大致知道我所處的位置就足夠了,精確的數字沒有太大意義。”自我追蹤的數據被重新語境化為生活敘事,幫助他們保持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從中獲取一個可以控制的“自我”,比如“關注我的靜息心率”。通過這種方式,自我追蹤成為了一種構建和理解自我的界面。社會對健康自我管理的期望,以及一個人必須面對的客觀條件限制,在這個界面上交錯。

              目前大多數自我跟蹤設備都是商業產品,它們受以數據為中心的利潤驅動,并把用戶們塑造成一個高效、負責任的消費者。但是關于自我追蹤這個技術,我們應該進一步了解的,是在生產力模型之上,去關注生活方式的改變,并將它們置于生活的體驗中。在這些體驗中,數據被賦予多種含義和解釋。它可以幫助人們構建他們的健康或疾病敘述,并揭示人們與之抗爭的社會和結構困境。將這些數字為我們所用、所有,有著更加有價值的潛力。

              來源:科普中國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