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據上游新聞消息,近期,電影《長安三萬里》火爆全網,不過因為將一些發生在洛陽的劇情搬到了長安,也引發了爭議。8月16日,河南洛陽市隋唐史學會就該影片中部分情節與真實歷史不符的情況發表聲明,并委托河南洛太律師事務所發出律師函,要求電影《長安三萬里》的制片方、導演、編劇等發表糾錯、致歉聲明。(上游新聞:《要求《長安三萬里》片方道歉,洛陽隋唐史學會會長否認炒作》)
其實,早在《長安三萬里》在洛陽路演時,就遇到一些人在影院舉牌抗議,原因也是“電影情節與歷史不符”。洛陽市隋唐史學會這次在聲明中表示,李白與杜甫第一次相逢在洛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長安;杜甫早年生活在洛陽,并非影片中描寫的長安;“一日三絕”發生在洛陽天宮寺,并非影片中描寫的揚州等。
在這個聲明里,洛陽市隋唐史學會還強調,“《長安三萬里》為動畫歷史片,并非虛構戲說歷史”,所以有“糾正錯誤、消除影響的義務”。如果按照此理,好幾版《三國演義》只能重拍,無論是人物塑造,大戰發生地,還是關鍵敘事,“演義”都有帶有明顯地戲說和改編成分。其實,觀眾對于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是能夠分清的。沒有人因為《大話西游》而真的認為《西游記》就是那個樣子。我一個重慶人也不會因為《射雕英雄傳》把蒙哥之死放在襄陽,與虛構大俠楊過扯上關系,而憤憤不平。
文藝創作與專業研究在看待歷史與人物時,出發點與視角本就有著較大不同。而歷史真實與文藝真實從不矛盾,文藝作品虛構部分歷史,保證敘事流暢度、引發劇情矛盾沖突,是常見地藝術化處理手法,實在沒必要扣帽子。背上一個影響創造自由度的罵名,對于洛陽方面來說,這是得不償失。
雖然洛陽方強調“并沒有其他炒作之類的想法”,但引發爭議的背后,或許有地方文旅之爭的影子。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碩士生導師、青年學者韓瀟就表示,炒作話題對地方文旅弊大于利。他認為,相比于傳播知識,電影的意義更多的在于塑造文化認同,引起觀眾對相關題材的興趣。就這一點來說,無論是長安還是洛陽的歷史文化繼承方,都是受益者,關鍵看誰更能把“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做得更全面、更落地、更具有吸引力。
無論西京長安還是東都洛陽,都是有些悠久歷史的古都,代表了中華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沒必要錙銖必較和打嘴仗。洛陽隋唐史學會如果以曾經的洛陽為榮,那么不妨拿出更豁達的態度,著眼于洛陽的未來,深挖掘文旅特色助力地方經濟,同時相互取經捧場,進一步推動歷史文化傳承,提高大家對洛陽的關注度和好感度,讓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上游新聞評論員康磊
(文章來源:上游新聞)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