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頭條 > 正文

              著名經濟學家黃育川接受《環球時報》專訪:討論中國經濟增長要著眼未來

              時間:2023-08-12 10:07:40     來源:環球網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白云怡 謝文婷】當下,全球經濟何時能夠實現復蘇正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其中,中國經濟的增長前景,更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中國經濟增長還有哪些潛力?它能否克服短期挑戰,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前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局長黃育川。


              (資料圖)

              環球時報:最近關于中國經濟的前景有很多討論,您怎么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

              黃育川:討論中國的經濟增長,我們需要至少著眼于未來4—5年,而不是僅僅聚焦于眼下的短期經濟周期。目前有一些聲音認為,中國在未來幾年的年增長率可能只能達到3%或2%,他們的依據是中國近幾個月的年化環比增長數字,這些數字確實不太理想。

              那么,中國在未來5年到底能否實現可持續的、較高速度的增長?我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中國仍然擁有顯著的增長潛力,只要正確解決現有的一些問題,中國仍會在至少未來10年保持5%到6%的增長速度。

              環球時報:您所說的中國所擁有的“顯著的增長潛力”指的是什么?該怎樣發揮出這些潛力?對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黃育川:可持續的增長不僅是指環境和能源上的可持續,也是指財務上的可持續。首先來分析一下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在過去很多年中,住房的建設是中國經濟增長主要的驅動力之一,但考慮到中國人口總量增長情況,房地產未來很難再扮演這個角色;貿易出口扮演的角色也會下降,因為現在美歐的經濟增長都在放緩,他們對中國制造業產品的需求也在放緩。

              提到擴大消費,減稅、擴張性貨幣政策、降息等都是被廣泛討論的方法。不過我認為這些措施產生的影響都會是短時的,有一個方法能更可持續地、更長期地促進國內消費,即對戶口制度的改革。

              目前,在上海、深圳等中國大型城市中,可能有30%—40%的勞動力沒有戶口,這些家庭的消費比有戶口的家庭消費低30%以上,因為他們在房屋、汽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消費都要更少。如果中國更多大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寬落戶,這部分人口的消費水平將顯著增長,我認為這將能夠使中國GDP的年增長率上升1—2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這一措施不需要支付額外成本,還會顯著刺激生產力的提升。

              環球時報:在中國,戶口不僅是經濟問題,還牽涉到社會關切。您認為進一步放寬大城市落戶,是可行的嗎?

              黃育川:我認為中國政府已經釋放出了向這個方向走的信號。在最近中國政府發布的不少發展計劃和改革措施中,都提到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大城市落戶條件。

              我認為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改革速度可以更快一些,因為在過去10年,戶口問題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還不太明顯,這個時期大量人口流入大城市,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自然會增加消費,哪怕他們并沒有戶口。而現在中國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不會再有像過去那樣大規模流入城市的農村人口,因此,要做的就是擴大已經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口的消費。

              環球時報:您認為還能通過哪些措施釋放中國增長潛力?

              黃育川:一是對國家投資分配的調整。從1997年至2005年,我在中國生活,當時中國政府投資大約有2/3投入到沿海省份,1/3被投入到內陸省份。后來,由于中國要大力發展西部地區,更多的資金開始流入內陸省份。今天流入中國內陸省份的投資已約占國家投資總額的2/3,流向沿海和中部省份的國家投資只有1/3,與2000年之前正好相反。

              過去15—20年里,中國國家投資向西部傾斜的決定是有一定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因為中國需要解決西部的貧困,緩解地區發展不均。不過,今天中國面臨的情況和過去15年又有所不同了,如果單純從經濟角度看,在內陸省份的投資回報率比在沿海和中部省份的投資回報率低40%。如果中國對國家投資流向稍作平衡調整,相信能再使中國的GDP年增長率增加1%。

              二是對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資金支持的調整。目前,中國的國企資產回報率只是私營企業資產回報率的一半左右。當然,中國有相當一部分國企屬于戰略領域,對于這部分國企,應該繼續提供資金支持它們的發展,但對一部分不涉及戰略價值的國企,可以把原本提供給它們的一部分資金用來支持效率更高的私營企業。

              環球時報:過去10多年里,新興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全球經濟發展。您認為未來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還能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嗎?

              黃育川:從2007年到2020年,新興經濟體的表現非常出色,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增長速度很快。未來新興經濟體能否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引擎,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中歐關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歐洲是高端消費品生產國,而美國不太生產消費品,歐洲與中國的投資貿易關系要更加緊密。如果中國經濟發展良好,歐洲一般也會有不錯的經濟表現。因此,全球經濟的前景如何和中歐經濟聯系能否加強密切相關。一些人擔心政治因素,但我的看法是,歐洲最終不會這樣做,而且由于他們正在失去和俄羅斯的經濟聯系,他們需要中國等更多的市場。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