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頭條 > 正文

              城市沒有澳大利亞鷹的棲息地但較小的猛禽正在適應

              時間:2023-08-01 17:04:11     來源:互聯網

              日益城市化正在減少生物多樣性,城市為許多澳大利亞本土野生動物提供了惡劣的生存環境,尤其是那些面臨棲息地缺乏、高樓大廈以及汽車噪音和夜間燈光干擾的猛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由弗林德斯大學鳥類實驗室和維也納大學領導的國際專家小組評估了 24 種澳大利亞猛禽物種的適應性和“城市耐受性”,發現鳶和獵鷹等 13 種小型猛禽表現出更高的生存耐受性在城市地區,體型較大的物種有11種以上。

              對城市化耐受性最高的物種是東部谷倉貓頭鷹、婆羅門鳶和澳大利亞霍比鳥 ( Falco longipennis ),而棕隼 ( Falco berigora ) 和楔尾鷹 ( Aquila audax ) 是對城市化耐受性最差的猛禽物種。城市地區。

              專家表示,在世界各地,野生動物的城市容忍度普遍較高,它們具有靈活的行為,能夠學會與人類更接近地生活,具有較高的繁殖能力,并且在城市綠地、公園、墓地或高爾夫球場等各種景觀中具有較強的擴散能力。 《自然科學報告》的新文章中來自南澳大利亞、歐洲、南非和 。

              主要作者、維也納大學猛禽保護研究員佩特拉·蘇馬斯古特納 (Petra Sumasgutner) 博士表示,對來自 eBird 的社區科學數據進行了分析,考察了猛禽的體重、巢穴和棲息地類型、進食和遷徙狀況,以評估它們的耐受性。全球捕食者數量的下降在 很大程度上加劇了生物多樣性危機。

              “當我們看到人類主導的景觀對生態系統造成廣泛的連鎖效應時,我們可以找到捕食者的例子,它們停留或返回生態系統,為生物入侵和疾病傳播創造緩沖,”她說。

              “雖然某些猛禽物種能夠利用人類主導的景觀和城市地區,但我們看到世界許多地區的猛禽數量下降令人擔憂。”

              在 500 多種猛禽物種中,52% 的數量正在減少,19% 目前被列為瀕臨滅絕。

              對澳大利亞猛禽的研究受到了弗林德斯大學博士泰勒·海德蘭(Taylor Headland)對小型澳大利亞獵鷹(南客隼)的深入研究的啟發,這種獵鷹在人類改造和自然景觀中都表現出了適應性技術。

              弗蘭德斯大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鳥類實驗室研究小組的合著者黑德蘭先生說:“由于猛禽對生態系統的功能至關重要,因此優先考慮城市耐受猛禽物種的飼養和繁殖棲息地對于實現生物多樣性的城市景觀至關重要。”

              “雖然我們看到澳大利亞小型猛禽在城市環境中持續存在的證據,但考慮到城市擴張的增加和它們對城市的回避,注重棲息地保護和荒野地區恢復的保護管理舉措也需要關注體型較大的猛禽物種的需求。區。

              “我們擔心澳大利亞和南半球的猛禽,對這些猛禽的研究遠少于北半球的猛禽,因此像電子鳥這樣的資源是無價的。”

              通過對 24 種猛禽的 276,674 個物種觀測,在研究中發現的所有猛禽中,哨鳶 ( Haliastur sphenurus ) 的觀測次數最多,共 45,787 次觀測,??而東部倉鸮 ( Tyto alba ) 的觀測次數最少。

              在中值輻射度最高的地區觀察到的猛禽是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市中心港區公園的 棕色蒼鷹( Accipiter fasciatus)和南方布布科(Ninox boobook )。

              在西澳大利亞州東北部阿蓋爾湖瀉湖島的中值輻射率最低的地區發現了一只口哨風箏。

              自康奈爾鳥類學實驗室和奧迪邦協會十多年前推出 eBird 以來,已提交超過 9000 萬份清單和 12 億份鳥類觀察結果,使其成為迄今為止最成功的社區或公民科學項目之一。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