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頭條 > 正文

              讓研發更簡單 阿爾特探索汽車研發的全新整合方案

              時間:2023-07-30 05:39:10     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6月16日,阿爾特(300825)董事長宣奇武出席2023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并發表主題演講。宣奇武在演講中提出,汽車行業正呈現變革趨勢,中國在電動車時代必將成為引領者,未來研發汽車、應用汽車都將更簡單。阿爾特正在從研發體系、研發效率多等維度著手探索汽車研發的全新整合。同時,宣奇武透露,阿爾特正在運用數字化技術及人工智能,輔助汽車的設計開發。


              (資料圖片)

              阿爾特是我國首家在A股上市的獨立全棧式汽車研發解決方案供應商,已為超過80家客戶成功研發接近400款車型項目案例,是我國電動汽車產業從跟隨者到領先者的親身經歷著、積極參與者和傾力推動者。

              探索研發全新融合,實現汽車研發標準化

              從阿爾特技術結構和客戶結構的變革趨勢中,可切實感受到汽車研發的趨勢。面對行業內的融合趨勢,阿爾特正在從底層研發體系、中間層研發技術、應用層產品和服務三個層面探索汽車研發的全新整合。

              宣奇武認為,“底層研發體系的融合變革趨勢,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要建立一個標準化的內核,來實現定制化的服務?!?。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汽車生產企業委外研發多為定制化項目。并且每一款車都需要做出大量的投入,以確保獨有的商品概念落地實施,其實在定制化的外殼下,汽車研發企業做了很多相同類似的事情。阿爾特正在探索研發體系的內核,就是要做一個非常強大的標準化的技術中臺,然后用非常小的代價衍生出多種定制化的產品或者服務。

              中間技術融合層,阿爾特做了許多技術融合的嘗試,比如說機械結構的融合,零件功能的融合,控制系統的融合,以及當下備受關注的操作系統的融合。應用層產品和服務層面,阿爾特通過這些年的底層研發體系的變革和中層技術融合的嘗試,衍生出系列產品和服務,包括當下可以提供的服務,以及下一步能夠形成的各具特色的服務。如:整車開發服務、平臺解決方案、EEA的整體解決方案、全棧軟件供應、以及跨系統零部件。

              在大數據時代,通過數據賦能研發,將推動研發體系的底層邏輯發生變化,加快標準化內核,定制化服務理念的落地,從而打破單一項目純定制化的研發方式。

              研發的標準化,還體現在汽車結構的標準化。在前期的積累上,阿爾特推出了通過深度集成的數字化底盤,實現了研發效率的提升。該方案以功能為核心,通過跨領域融合,深度結構集成打造了足以實現平臺功能的五個模塊。通過五個模塊的組合,可以覆蓋從A到C全級別高低姿態的車型,令汽車研發迭代變得簡單。

              加大AI技術應用,確保研發數字化、產品個性化

              在模塊化的開發中,如何實現產品的個性化?阿爾特的答案是,把汽車結構顆?;?、把軟件功能原子化

              宣奇武解釋稱,因為汽車產品的個性化,一個零件在不同的車型中完全復用的可能性非常低。阿爾特將零部件再進一步拆分,成為體現關鍵特征的顆?;Y構,把軟件拆分為最小的原子化的服務單元,這種細微結構的復用性是很高的?!白罱K,阿爾特只需調用海量的顆?;Y構庫和原子服務庫,完成差異化的零件結構設計和軟件建模,即可滿足定制化的輸出?!?/p>

              當然,這種海量的數據編碼分類、調用組合并不能以人力完成,這時候AI和大數據技術就派上了用場。

              宣奇武透露,目前,阿爾特已經將AI模型和數字化研發工具等新技術應用到造型、工程、仿真建模分析測試、性能開發、試驗等研發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實現研發技術升級。通過以上的手段構建數據中臺,并以其作為業務驅動的引擎,不但可以實現汽車研發業務的重組,還能極大提升研發效率和企業價值。

              “我們將與國內外領先的半導體、人工智能技術企業積極合作,共同研討AI 大模型技術在汽車研發設計領域的運用,構建數字化研發的生態,并探索建立智算中心”,宣奇武介紹到。

              汽車是典型的產業鏈高度分工協作的行業,單打獨斗已很難實現大的突破。積極練好內功的同時,行業融合生態的建設成為阿爾特下一步的關注焦點。目前,阿爾特已與原華為團隊組建壁虎科技,通過壁虎科技,攜手寧德時代、恒隆等伙伴參與生態研發。另外,宣奇武在會上表態,“阿爾特將與國內外優質半導體、軟件研發等相關企業積極合作,共同推動汽車技術的創新,構建汽車研發新業態”。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