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頭條 > 正文

              核彈丟下后43秒就爆炸,死亡半徑最大達40公里!轟炸機如何逃離?|天天播資訊

              時間:2023-07-01 19:04:43     來源:科普啟示錄

              在跨入核武器時代的短短30年內,人類擁有的單體武器所能釋放的威力呈指數級上升,1961年10月,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炸彈,前蘇聯“沙皇”爆炸測試成功,威力為5000萬噸TNT,相當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所有炸彈總量的十倍!


              (資料圖)

              核武器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產生巨大的威力,如在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小男孩”,投彈43秒后就爆炸,爆炸影響范圍12千米,世界上那些投放炸彈的飛機是怎樣逃脫爆炸范圍的呢?

              廣島市原子彈爆炸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大量美軍戰死在太平洋之上,為了早日解決這場戰爭,進攻敵人的“大本營”是最優選擇。

              可根據美軍估測,日軍的頑強抵抗下進攻日本本會造成170萬-400萬名美軍陣亡,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與此同時,及日本的地理角度使得整個日本列島幾乎沒有適合的登陸地點讓美軍登陸。

              空襲成了最優選擇,可1944年之后,美軍對日本本體的空襲雖然造成了8萬人的死亡,可是效果十分有限,需要一種更大威力的炸彈來震懾日本,就這樣美國進行的曼哈頓計劃進入了視線當中。

              1945年8月2日,位于關島的美軍司令部發出機密指令,命令下屬的混合飛行大隊執行一項機密的投放任務。

              在連續多日的投彈訓練后,1945年8月6日,美軍一架B-29轟炸機起飛,在得到觀測機的報告后,飛向了日本廣島上空。

              上午的8時15分,飛機在高度9632米的地方,原子彈被自動投下,43秒后,原子彈在廣島上空580米處成功爆炸,爆炸中心的速度超過了音速達到了每秒440米,相當于12級臺風的10倍,而飛機的飛行速度僅僅為每秒158米。

              原子彈扔出去簡單,可投放炸彈B-29轟炸機是如何超音速的風和沖擊波擴散中返回的呢?

              在原子彈爆炸后,威脅主要來自早期爆炸的沖擊波、光輻射等,也就是說:

              只要能讓飛機在原子彈爆炸的沖擊波到來之前,逃離安全范圍就能夠最大可能地保證安全。

              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與炸彈的飛行方向相反,在物理中我們學到過,飛機在投彈后,炸彈并不是直線下降的,而是會擁有一個與飛機相同的初始速度,向前飛行。

              在投彈后的B-29轟炸機馬上進行掉頭,并且加速返回。可是高速下的飛機就和汽車一樣,轉彎太急很容易發生事故,而轉的角度太小則浪費了逃逸時間,在美軍的計算后,155度轉向是一個最佳合適點。

              在轉向155度后的B-29轟炸機,為了獲得更快的速度,拉開水平距離,也采用了俯沖的方式拉開水平距離。

              最終,投放小男孩的B-29轟炸機雖然達到了安全距離,可還是被原子彈爆炸地沖擊波波及,整個機身產生了強烈的震動。

              由于此次的原子彈爆炸威力“較小”,僅僅只有15000噸TNT當量,此后,世界各國在更大當量的空爆核試驗的過程中,都利用更多的辦法來保證投彈飛機的安全。

              中國及國外的更大當量的核試驗

              我國第一次原子彈試驗的時候,使用的是放置在102米的爆炸塔上進行實驗,而第一次氫彈則使用了空投。

              1967年6月17日上午,我國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上空爆炸,爆炸當量為300萬噸TNT,投放工作由轟—6甲運載投下,為了保證機組安全,爆炸實驗時在氫彈上使用了降落傘,讓氫彈緩慢下落到距離地面2900米的地方才爆炸,此時的機組已經加速到達了安全范圍。

              在氫彈試驗成功之后,除掉預留大量時間的“試驗”爆炸外,也進行過戰術層面熱核武器空投試驗,如轟-5投放原子彈、強-5攻擊機甩投氫彈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強-5攻擊機甩投氫彈。

              我國為了針對敵軍合成兵種集團實施快速核武器突襲,利用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實施殲滅性打擊,設計了“狂飆一號”戰術氫彈,由強-5攻擊機快速突防后,用甩投的方式將氫彈投下氫彈后快速返回。

              甩投的方式讓氫彈具有更快的初始速度,當然,為了安全起見,強-5攻擊機投放的戰術氫彈上依然使用了降落傘預留了返航時間。

              國外投放的氫彈也幾乎使用了降落傘,如上面提到蘇聯制造的“沙皇”氫彈,這是人類至今引爆過的所有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最大的炸彈。

              “沙皇”氫彈爆炸后產生的火球范圍達到了恐怖的4500米,能夠在1000公里外看到。爆炸產生的蘑菇云寬40公里,高64公里(珠穆朗瑪峰7倍高度),產生的熱風能夠在170公里外讓人燒傷,爆炸產生的閃光能甚至能讓220公里以外的人產生白內障或者失明,如果投放在北京,則爆炸帶來的沖擊波會讓北京和周邊區域會從地球直接消失。

              為了執行這一次試爆任務,前蘇聯改裝了圖-95轟炸機,并在外表涂上了白色的反光涂料以免機組人員受傷。

              沙皇氫彈

              投放的預定高度是10500米,氫彈上帶有降落傘,在188秒后由氣壓感測器在4200米的高度自動引爆,此時飛機已經到了預定的45公里外。

              看到這里,有人會好奇——

              這樣威力巨大的炸彈,為什么很多國家堅持使用飛機空投,而不是利用導彈或者放在地面上炸呢?

              核武器飛機空投

              核武器試驗使用飛機空投的理由只有一個:驗證爆炸威力

              我們能在一些紀錄片中看到,在核武器試驗的時候,會在試驗場周圍放置一些無人的建筑物或者兵器來驗證爆炸的威力,而核彈對于物體的主要破壞力是來自爆炸產生的沖擊波。

              大多數核武器在爆炸過程中會產生劇烈的風壓,這個風壓形成沖擊波摧毀沿途的物體,而這個沖擊波在空中爆炸的時候會對地面產生反射,這個反射出來的沖擊波威力比本身的爆炸威力強很多。

              為了最大范圍地摧毀目標,核武器在空中爆炸時產生的破壞力是最大的,與此同時,針對需要摧毀物體的不同,適用的爆炸高度也是不同的,在此基礎之上,有條件的國家幾乎都使用了“空爆”的方式。

              而現有資料中幾乎都使用飛機傘降投彈是因為——當時的導彈技術達不到。

              早些年核試驗高峰的時候,各個國家的彈道導彈技術還未成熟,彈道導彈的精度偏差較大,無法達到試驗的精確要求(如爆炸高度、位置)只能使用飛機投放,而在彈道導彈技術成熟之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已經實行,也就無法進行更加精確和安全的彈道導彈核爆試驗了。

              結語

              核武器在極具破壞性的威力下,作為一個國家國力和武力威懾的象征。

              我國雖然發展了核武器,可是在我國的核武器聲明中指出:

              我國發展核武器在保衛中國和平的同時,最終目標是向著世界范圍內全面禁止和銷毀核武器邁進,為了永遠消除籠罩在人類頭頂的核戰爭危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