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盧越 通訊員 童晶晶
6月25日,正值“全國土地日”到來之際,北京一中院召開“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涉耕地保護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介紹一中院涉耕地保護的案件審理情況以及該院在保護耕地方面的經驗做法和成效,同時發布涉耕地保護的五件典型案例,為社會大眾正確利用、保護耕地提供法律指引,為鄉村振興和農業強國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法治基礎。
北京一中院發布會現場
據介紹,近五年北京一中院共審結涉農土地糾紛共計291件,主要是農村土地流轉、拆遷、收益分配等原因引起的農村矛盾糾紛。糾紛顯示,對耕地的破壞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一是直接破壞耕地的行為,比如挖沙、挖坑、堆放廢棄物、傾倒渣土等。二是改變耕地用途的行為,比如將耕地擅自改變用途,進行路面硬化,搭建大棚房、休閑旅游設施、度假別墅等,嚴重改變耕地的性質和功能。三是未充分利用耕地的行為,比如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外流,棄耕撂荒現象的頻發,大量耕地被荒廢。
北京一中院民四庭庭長杜衛紅表示,針對上述破壞耕地的行為,北京一中院通過認真研讀把握政策性文件、精細化審判、巡回就審等方式為耕地保護司法護航,此外,還進一步延伸司法職能,以調查研究為抓手,加強府院聯動,破解涉耕地案件的疑難復雜問題;以普法宣傳為推手,堅持“治未病”的理念,將破壞耕地的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多管齊下,織密織牢耕地保護網。
發布會上還發布了五件涉耕地保護的典型案例,涵蓋了破壞耕地的各種情形:從合同效力角度,涉及合同構成通謀虛偽行為導致合同無效的;還涉及履行過程中擅自改變土地用途或破壞耕地導致合同解除的。從破壞耕地的行為角度,涉及自建大棚房休閑居住、進行種樹養殖等經營性項目、堆放渣土傾倒生活垃圾、撂荒棄耕等情形。通過鮮活真實的案例介紹,進一步引導社會大眾在流轉、利用耕地時,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樹立珍惜、保護耕地的意識。
“耕地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應該在防范和預防上著重發力,司法作為后端屏障起到的作用比較有限、也比較滯后,希望社會有關力量共同參與到保護耕地的事業中來。”北京一中院副院長譚勁松表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