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頭條 > 正文

              中國電影領軍人齊聚金爵論壇:期待“果樹效應”,讓國產好片成為觀眾心之向往 全球今熱點

              時間:2023-06-11 06:55:31     來源:文匯網

              “不要責怪觀眾挑剔”,是有的創作者信譽破產;不要只注重比拼特效,“中國電影現在或許更需要好的故事”;不要讓中小成本影片跟大制作扎堆在同一條賽道競爭,“盡快實現分線發行能讓觀眾的選擇空間大大提升”……6月10日,第二十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開幕論壇上,中影、上影、博納、光線等中國電影行業的巨頭公司掌門人,不同年齡的創作者代表們,在“光影連接世界與中國”的主題下,探討中國電影如今面臨的變局與新機。

              制片人、導演黃建新的一段話引發熱烈掌聲:“電影和觀眾的關系應該有種‘果樹效應’,觀眾站在果樹下,跳起來正好能摘到果子。中國電影應該和觀眾保持良性互動關系,要比觀眾高,但又有讓人夠一夠的欲望,在互動的基礎上把故事講得越來越好,和觀眾的關系越來越近,在這方面中國電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論壇上業界大咖各抒己見,唯有對觀眾的認知是高度一致的——中國電影的前路,好作品在,觀眾就在。

              滿足觀眾的共情需求,將是打開市場空間的重要引擎


              (資料圖片)

              有數據表明,2020年到2022年,國產片的市場份額始終保持高位占比。

              對此,中影集團董事長傅若清從觀眾與引進片的關系中分析現象背后的原因。“從中國電影產業化起步到現在,大概經歷了20年時間。”20年光景,足以讓原有的主流觀眾養成與中國電影同行的習慣,也等到了新一批年輕觀眾的入場。因此,從絕對數量上來看,中國電影的新主流受眾是在不斷擴容的,“新主流觀眾對中國故事,對周邊人和事共情、共鳴的需求更大了”。另一方面,中國市場一度依賴的好萊塢系列化電影仍在舊套路中打轉。他們延續原先的故事結構,用高效的工業模板提供資本的安全選項,但復制粘貼式的懶惰創作、沒有太顯著提升的視聽效果,難免讓觀眾掉進審美疲勞的陷阱。“好萊塢影片里新意減少了,而中國自身于情于理的電影不斷涌現,加之國產影片的技術能力和導演的創作能力、手法在不斷提升,從自身文化自信的角度、故事的共情空間來看,國產片當然更吸引我們的觀眾。”

              上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王健兒也認同,當下國產片受歡迎,很重要的是現實題材作品能貼近內心、觀照生活、引發共鳴。此前上影出品的《愛情神話》《中國奇譚》的爆紅現象證明了這一點。他以《中國奇譚》之《小妖怪的夏天》舉例,浪浪山的小豬妖之所以一躍成為“流量入口”,因其“打工人”的設定對許多初入職場打拼的年輕人而言感同身受。

              “今年春節檔在那么短的時間里完成宣發、上片,市場的‘報復性增長’給了我們很大信心。只要電影好,觀眾就會回來。”博納影業創始人于冬注意到,今年春節檔《無名》的午夜場票房銷售成績不俗。這讓他意識到需要更重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看好萊塢電影成長起來的、如今“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代觀眾。“觀察午夜檔觀影結構可以發現,中青年群體是主力。我們在新主流大片中嘗試把主旋律題材做到類型電影里,希望中國電影在類型突破、美學突破上走得更扎實。”

              新技術賦能固然奏效,好內容的返璞歸真更為關鍵

              從電影誕生之日起,它就具有產品和作品的雙重屬性,人類世界的每一次工業革命,也都投射在電影的變革進程中。如果說過去20年世界電影從膠片到數字的迭代一度被視作顛覆性的,那么近年來AR、VR、AI等新技術的涌入,是否會深刻改變電影的本質?

              光線傳媒集團董事長王長田提出,人工智能技術的強勢介入,對動畫電影的創作效能無疑是效果卓著的。“一名成熟動畫師花一個月時間交出的場景圖,經培訓后的AI用一晚上就能生成幾千張,質量還都不錯。”在他看來,人工智能滲透到動畫電影制作的各個流程是大勢所趨,將帶來創意、效能等各方面的提升。據預估,當人工智能參與動畫電影制作,在原畫等主要環節能提升50%左右的效能,在整個電影制作周期則提效30%。以光線傳媒的作品為例,過去幾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深海》等動畫電影的平均制作周期在五到七年。而有了新技術賦能,加之光線目前集結了20多家公司一起做動畫,未來,動畫電影的面世周期將大大縮短。“我們希望每年能有三部動畫電影上映,其中就包括明年可能上映的《哪吒2》《小倩》,還有中國神話宇宙系列作品。”

              值得玩味的是,坐在一眾電影資深從業者隊伍里,中國移動咪咕可謂新進入局的“技術型玩家”,但其總經理劉昕在主張“技術發展推動多元化表達和消費”的同時,反而對“重技術輕內容”持審慎態度。劉昕覺得,電影生產者、創作者該焦慮的不是技術,“將來元宇宙時代的數字是無限廣闊的,但依然還是要靠講故事。技術不斷發展,新的技術會替代老的,但故事永遠是核心。無論VR、AR,還是MR,受眾最終希望看見的核心始終是故事”。

              這一點上,導演韓延深有感觸。《滾蛋吧!腫瘤君》《送你一朵小紅花》兩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讓這位青年導演迅速在觀眾心目中擁有姓名。本屆上影節,他帶來的老年題材影片《我愛你!》被選為開幕電影。韓延直言,創作者不該責怪觀眾挑剔,而是要捫心自問:觀眾的信任是否被提前透支了。“現在真的不是靠一兩個噱頭就能把觀眾‘騙’進影院了。也許原來我們用一些營銷噱頭可以吸引第一波觀眾,但他們看完后很失望、甚至很氣憤,觀眾慢慢不太信任我們了,這是一個很值得反思的問題。”

              新技術會被更新的技術替代,噱頭、花式營銷也有讓觀眾厭倦的時候,內容創作上的返璞歸真在此刻顯得越發珍貴起來。于冬認為,劇集的崛起給電影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他以好萊塢發展為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好萊塢成就了一大批經典電影,而千禧年以來好萊塢在轉變,轉向了特效大片、轉向超級英雄電影。在他看來,是美劇、英劇的崛起促成了好萊塢的改變發生。現在,中國電影也到了被劇集倒逼的關鍵時刻。這兩年,《人世間》《狂飆》《漫長的季節》等精品國產劇質量越來越高、覆蓋面越來越廣,這給中國電影以啟示——現在可能不是單純拼特效的時代了,而是要拍人文、拍故事,要靠講故事、塑造人物來推動內容生產。

              作者:王彥

              編輯:王雪瑛

              責任編輯:邢曉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