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健康 > 正文

              僑報:時代的召喚 詩歌重新走近中國人民的生活

              時間:2017-02-19 18:13: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2月17日電 美國《僑報》近日刊文稱,春節以來,中國掀起了“詩歌熱潮”,詩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需求。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漂泊海外千萬里,那些與詩歌一起傳承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也是海外華人的靈魂故鄉。

              文章摘編如下:

              春節以來,一場“詩詞大會”讓詩重新回到了全中國社會的話題中心。在新浪微博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話題閱讀量超過了1億次。特別是在2月7日節目總決賽播出后,關注熱度達到了頂峰,參與節目的眾多選手,也都成了新“正能量網紅”的代表。人們從中看到了想象中的“古典才女”,也重新領略了詩詞本身的魅力和美感。

              詩歌,是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文化寶藏。然而,在近幾十年,中國人似乎離詩歌越來越遠。在高速前進的中國社會中,那些能夠馬上變現的知識技能備受推崇,而精神層面的需求卻日漸被漠視。

              千年往事憑詩見。詩歌,在這個時間點重新走近人們的生活,是時代的召喚,也是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需求。

              從文化傳統的角度來說,詩歌用最精煉的形式來表達出豐富的含義,傳承了中國人的審美趣味,文化理想和社會價值觀。流傳千年的詩歌文化早已潛移默化地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密碼,“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聊聊數語,就足以讓華人心意洞悉,而在外國人聽來宛如天書。

              在某種意義上,中國人不管走到哪里,不管漂泊海外千萬里,那些與詩歌一起傳承的文化特質,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認同,也是海外華人的靈魂故鄉。

              從直面當下的角度而言,幾十年來急劇的社會變遷,中國進入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時代,但文化、精神層面的支撐并未同步跟上。找回詩心是一個“物質幸福時代已經結束”的社會,發自內心的渴求與呼喚,是隨著中國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出生于物質不再匱乏年代的“90后”和“00后”漸漸成長之后的必然向往。

              這些年來,還曾流行過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眾并非一味喜歡流行,依然有著高層次的文化需求。特別是在當下語言日趨粗鄙化時,古典詩詞恰恰把語言的另一種可能性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它用節制而精致的語言,表達了高貴的人格,展現了生命在語言中的浸潤。

              詩者志也,詩者心也。詩詞似乎沒有看得見的力量,然而它給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給人以修養,給心靈以港灣,給靈魂以芳香。

              找回詩心,需要對功利的教育加以改造。

              找回詩心,除了教育體系更需將詩詞的熏陶融匯到社會價值觀的各個環節,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與社會生產生活深度融合,這些流傳千年的優秀精神財富才能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真正活起來、傳下去。

              “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應該是最有價值的生活方式,需要每個人向內省視,從內心少些功利追逐,讓詩意長久地駐留心間,浸潤每個生命,浸潤整個民族。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