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0日,證監會發布《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將“保本基金”名稱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保本基金指的是能夠保障本金安全的基金投資產品,但實際情況是,保本基金并不能確保對投資本金的絕對保障。正是為了避免這種誤解,才進行更名。
保本基金未必絕對保本
據證監會發言人鄧舸介紹,目前我國存續的保本基金共有151只,資產凈值約3200億元,總體來看,保本基金運行較為平穩,沒有出現到期不能保本的情況。但是監管部門也注意到,保本基金的保障機制存在一定問題,保本策略可能失效,保本基金快速膨脹可能帶來風險。為了充分揭示這些風險,保本基金將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
鄧舸說:“保本基金雖通過一定的保本投資策略運作,并引入相關保本保障機制達到‘保本’目標,但保本投資策略及保障機制的安排,并不能確保對投資本金的絕對保障,在極端市場情形下,投資者仍可能面臨投資本金虧損的情況,為充分揭示此類產品不能絕對保本的風險,建議對‘保本基金’的名稱進行調整,改為‘避險策略基金’。”
新老規則劃斷:做好銜接
那么,對于廣大投資人來說,持有的保本基金要換名字了,投資和收益方面會有什么變化嗎?鄧舸表示,為做好新舊銜接,指導意見按照新老劃斷原則進行過渡安排。
對存續的保本基金,仍按基金合同的約定進行運作,無須變更基金名稱,但在保本周期到期前不得增持不符合規定的資產、不得增加風險資產放大倍數等;存續保本基金到期后,應當按照指導意見的規定,調整產品保障機制,更名為“避險策略基金”,不符合的應轉為其他類型的基金或予以清算。
鄧舸表示,這次關于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的發布,有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有利于促進公募基金行業長期平穩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投資總歸存在風險,市場上基本不會存在零風險的產品,投資者對此要心中有數。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