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國內 > 正文

              石化油服成去年A股虧損王:油服雙雄預虧均超百億

              時間:2017-02-19 18:32:21     來源:北京青年報

              雞年春節過后,A股2016年更多業績預告浮出水面,十大虧損王開始陸續就位。目前,石化油服、中海油服和中遠海控2016年分別預虧160.8億元、117億元和99億元,暫列上市公司虧損前列。

              聚焦

              “油服雙雄”去年虧得最多

              據了解,在披露業績預告的上市公司中,石化油服、中海油服、中遠海控等在內的10家上市公司去年虧損均超25億元,合計預虧657.41億元。石化油服、中海油服、中遠海控分別以160.80億元、117.00億元、99.00億元的虧損額暫列A股三大虧損企業。

              去年上半年被稱為“A股虧損王”的中海油服,1月19日晚間再發巨虧預報,預計2016年全年凈虧損117億。1月20日晚間,石化油服公告,因國際原油價格低位震蕩,2016年全年均價創12年新低,石化油服預計去年將虧損160.8億元,暫居2016年A股上市公司虧損王首位。石化油服的虧損額度距離A股上市公司中最大的一次虧損——2014年中國鋁業出現的162.17億元巨額虧損僅一步之遙。

              受2016年國際原油價格低迷影響,油服行業2016年度整體工作量受到影響。油服類企業紛紛縮減財務費用,嚴格控制成本。作為“油服雙雄”的石化油服、中海油服受到工作量低迷以及市場服務價格走低的影響,導致兩家公司均遭遇上市以來最大虧損。同樣受國際石油市場供需影響,中國石油預計2016年將較2015年度盈利356.53億元,同比下降70%-80%;中石化尚未披露2016年度業績。

              盡管面臨大幅虧損,中遠海控在去年第四季度虧損幅度縮小也是事實。去年前三季度,中遠海控累計虧損92.20億元,單季度分別虧損44.84億元、27.26億元、20.10億元。而第四季度,中遠海控虧損數額減少至6.8億元,減虧趨勢比較明顯。

              追訪

              *ST釩鈦可能暫停上市

              除上述3家公司外,*ST釩鈦、中國一重、重慶鋼鐵、云天化、華銳風電、中國船舶和大唐發電,分別以虧損63億、57.04億、43.75億、32億、28.82億、28億和28億,暫居2016年凈利潤預虧數額前四位到前十位。

              *ST釩鈦表示,其業績變動原因為,其一,公司2016年實施完成了重大資產出售,導致公司出現較大虧損。其二,2016年,受釩鈦產品價格回暖及內部開展降本增效影響,公司的釩鈦業務比上年同期虧損有所降低。如果公司2016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仍為負數,深交所將自公司2016年度報告披露之日起,對公司股票實施停牌,并在停牌后15個交易日內作出是否暫停公司股票上市的決定。

              重工機械行業成為“脫困攻堅”的重災區,中國一重2016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公司預計其全年虧損57.04億元。太原重工預計虧損18.5億元,中信重工預虧14億元-16億元。特別是中國一重,此前發布業績預告,繼2015年度虧損17.95億元后,2016年擴大虧損幅度,預虧金額超57億元。該公司因連續兩年凈利潤虧損即將被*ST。

              受國際化肥市場價格大幅下降、國內市場供過于求的影響,國內化肥龍頭受到重大沖擊,多家出現首虧。云天化出現32億元的業績首虧;湖北宜化首虧預計10.5-12.5億元;赤天化和六國化工也出現首虧,預計最高虧損額分別為3.6億和1.5億元。

              發現

              2015年“霸榜”的鋼企去年成功逆襲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上市鋼企業績成功逆襲,實現了扭虧為盈。截至目前,15家上市鋼企中有7家發布了預計凈利潤,其中三鋼閩光名列榜首。根據公司業績預報顯示,預計2016年1月份至12月份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386億元至7.429億元,較上年同期變動幅度180%。

              另外寶鋼股份預測其2016年凈利潤變動幅度為800%,位列第一。對于凈利增長的原因,寶鋼股份表示,全方位成本削減落地助推業績體現。

              2015年,十大虧損王的榜單幾乎全部被鋼鐵行業所包攬,占據榜首的是巨虧75.15億元的武鋼股份,這也是1999年上市以來的公司首次虧損。2016年9月,寶鋼股份宣布換股吸收合并武鋼股份,而今年情人節,武鋼股份便將終止上市。

              另據證監會2月10日發文稱,將落實中央“三去一降一補”政策,嚴格限制鋼鐵、煤炭企業的IPO和再融資。

              分析

              傳統行業為何屢屢成為虧損王

              據了解,2006年以來,全球經濟出現周期性轉換,中國經濟進入關鍵轉型期。2006年至2015年,每年虧損位居前列的上市公司也經歷變遷。其間傳統產業經歷下行周期,新興產業蓬勃發展。2006年至2015年,航運、鋼鐵、有色等傳統周期性產業公司屢屢位居A股公司虧損前列。

              其中,2009年、2011年和2012年,已更名為中遠海控的中國遠洋虧損額分別高達75.41億元、104.49億元和95.59億元。2007年和2008年,中國遠洋分別創造了190.85億元和108.30億元的高額利潤。但是,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國際航運形勢急轉直下,中國遠洋巨輪再“擱淺”。

              隨著2011年國內鋼鐵行業進入新一輪產能過剩周期,在位居虧損前列的公司中,鞍鋼股份、馬鋼股份、山東鋼鐵、安陽鋼鐵和華菱鋼鐵5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紛紛露面。在這一年,鋼鐵行業經歷了新世紀以來最困難的一年。

              2015年,武鋼股份巨虧75.15億元。這一年,國內鋼鐵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積重難返,有關方面最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去產能。

              有色行業上市公司也時常位居虧損公司前列。2014年,中國鋁業虧損162.17億元。作為中國最大的氧化鋁和原鋁生產商,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氧化鋁生產商,中國鋁業也曾創造過輝煌。在2007年登陸A股的第一年里,中國鋁業便創造了102億元的凈利潤。不過,隨著2008年7月后國際鋁價進入下行周期,到了2009年中國鋁業便巨虧46.46億元,2012年中國鋁業再次巨虧82.34億元。

              市場認為,縱觀2006年至2015年虧損位居前列的上市公司,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對于國內傳統行業的上市公司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節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和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使很多傳統行業上市公司陷入困境。當年下半年,原油、有色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暴跌,國內三大航空公司遭受巨額虧損,云南銅業也虧損27.92億元。

              文/本報記者 劉慎良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