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理財 > 正文

              一季度新增信貸難現顯著增長

              時間:2017-02-19 18:30:34     來源:中國證券報

              中國人民銀行14日公布,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03萬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3.74萬億元。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低于市場預期,但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創歷史新高。業內人士表示,在監管部門對信貸再度進行窗口指導的背景下,一季度新增信貸總量預計不會出現顯著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金融體系內部資金利率持續震蕩走高,可能引發社會整體融資成本上升。

              資金“脫虛向實”

              1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去年同期低2.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14.5%,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6.9個和4.1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8.66萬億元,同比增長19.4%。整體來看,M2、M1等指標增速大體符合市場預期,但M1增速有所下滑。

              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2.03萬億元,同比少增4751億元。業內人士表示,此前央行對1月信貸投放不能過快增長的窗口指導已基本得到證實。上海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胡月曉認為,監管部門對于2017年信貸的調控可能以2015、2016年的同期均值作為重要參考。另有機構人士表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截至2月12日的2月信貸數據明顯低于去年同期。整體而言,一季度信貸投放總量可能難以同比顯著增長。

              從1月信貸分項數據來看,居民貸款當月增加7521億元,繼續保持高增長;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1.56萬億元,較2016年同期的1.06萬億元大幅多增,并且創歷史新高。

              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大增,除了債券收益率大幅上升后企業融資轉向信貸的替代效應外,可能與地方投資沖動、基建PPP發力、企業盈利恢復后設備開支大增、出口好轉企業恢復生產等融資需求上升有關。在樓市債市調整的背景下,銀行增加了對實體經濟的貸款投放,資金正呈現“脫虛向實”的積極跡象。

              非標融資大增

              1月金融數據顯示,反映廣義金融體系對經濟資金支持力度的新增社會融資總規模創歷史新高。從分項數據看,在1月表內信貸收縮的同時,表外的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三項合計同比多增8389億元。

              九州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分析,非標融資數據的表現出人意料。在經歷了2013年、2014年的調控之后,非標融資一度一蹶不振。今年1月的委托貸款、信托貸款、銀行未貼現票據均處于歷史高位,這并非季節性因素所致,可能部分與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受限有關。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債市調整后,企業融資成本上升,疊加監管層收緊房企與過剩產能行業企業發債,于是大量企業轉向非標融資。

              中金公司指出,非標融資規模的大增顯示銀行在負債成本上升的環境中,轉向配置收益率更高的資產來覆蓋成本,也與限制房地產和城投平臺發債有關。

              融資成本上升受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盡管1月信貸投放規模整體低于市場預期,但在近年來廣義金融融資持續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增信貸指標的參考意義已明顯下降,投資者應當更多關注新增社會融資以及其他融資指標的變化。

              多位固定收益投資人士表示,1月金融數據顯示社會資金總量仍較寬松。在金融體系內部資金利率持續上行的背景,商業銀行對于貸款提價的訴求持續升溫。

              上海某券商資管固定收益部門負責人表示,雖然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會綜合考慮存款效應、客戶關系、地方政府影響等因素,但目前許多質地尚可的債券資產、非標資產的收益率明顯高于許多面向大企業的優質貸款。綜合考慮1月非金融企業對貸款的高需求,商業銀行完全有動力提升貸款利率。

              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監管部門的貨幣調控思路主要在于通過推高貨幣市場利率來實現金融去杠桿,進而推動資金進入實體經濟。市場的有效性決定了包括貸款在內的全社會融資利率勢必上行,尤其在1月份高收益非標資產卷土重來的背景下,其他主流融資利率的“比價式”上升沖動可能會很快顯現。記者 王輝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