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炒股、炒期貨、炒黃金……手中有點閑錢的人們,總想通過各種投資渠道讓錢生錢,于是各種投資理財公司應運而生。他們打著誘人的宣傳廣告,在QQ群、微信朋友圈中拉客戶,聲稱能幫客戶賺錢。這些名目繁多的投資公司良莠不齊,真假難辨。2016年底到2017年初,一個多月時間內,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檢察院接連辦理了六起以炒瀝青、炒貴金屬為名詐騙客戶投資款的案件,揭開了一些“投資公司”的真容。
炒群逼單畫餅有術
“金嵐信息科技公司和祥正商貿集團是其中的兩個典型,很有代表性。”包河區檢察院偵查監督科的辦案檢察官說。
金嵐信息科技公司是中江國際商品交易平臺的會員單位,可招代理商也可單獨發展客戶。該公司內設招商部和業務部,招商部負責發展代理商,并指導代理商詐騙客戶投資,代理商得手后,公司會與代理商按事先約定的比例分成;業務部下轄卓越、傲天、戰狼三個小隊,負責發展客戶。祥正商貿集團是南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代理商,其業務部分為一團、二團、三團、五團、六團五個團隊,各團隊下設若干小隊。這兩家公司都是通過發展客戶,在分別對應的中江國際商品交易平臺和南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上“炒瀝青”,詐騙客戶錢財,其詐騙手段如出一轍。
兩家公司的業務員根據上級提供的客戶QQ號、微信號聯系客戶,業務員的QQ號、微信號掛的都是美女頭像,網名也是女性名。一開始,他們主要是和客戶聊感情,取得客戶信任后再談投資事宜。公司會專門提供一本編好的“話術”打印件,內容包括現貨交易常識、術語,以及如何應對客戶,取得客戶信任的方法、技巧等,即聊天攻略。學習“話術”也是新入職業務員必經的業務培訓課程。業務員現學現用,向客戶宣傳現貨瀝青交易的好處,如風險低、收益高、比較穩定、有專業的行情預測等,吸引客戶參與。
家住湖南長沙的被害人何某報案稱,2016年7月的一天,一個微信號叫“星晴”的“姑娘”主動加他為好友,之后經常找他聊生活談感情。半個月后,“星晴”開始向他介紹南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鼓動他投資。何某說自己曾在別的平臺上投資過,失敗了,不想再做這方面的嘗試。“星晴”稱自己在南寧大宗平臺上的投資賺了不少錢,還發了一些盈利的交易單給何某看。
何某不知道,這些盈利的交易單和圖表都是通過模擬軟件炮制出來的。其實,公司平臺注冊有兩個鏈接,發給客戶的是實盤注冊頁面鏈接,另外還有一個模擬盤鏈接發給公司業務員,業務員可以注冊賬號,在里面隨意設定金額進行買賣,然后截圖發給客戶,讓其以為真的有人投資獲益。
在祥正商貿集團,業務部的每個團隊都有一個專門為拉客戶而準備的微信群,冠以“把握機遇、順勢而為”之類的群名。微信群里有若干名為“分析助理”的賬號,每天上午十點開始,每個團隊的負責人會輪流值班擔任“分析助理”,把所謂行情預測信息發至各群。接著,一些團隊負責人或業務員會以假冒客戶身份的微信號登錄,在群里回應“好的,會跟進”“果然漲了”“預測神準確”等,一唱一和地烘托氛圍。按照他們的“行話”,這叫“炒群”。
通過“炒群”,跟著行情預測投資能賺錢的假象被營造出來,很有誘惑力。每個業務員都有一個小本子,每天在上面記錄自己和潛在客戶溝通的進展情況,包括談話時間、談話內容、推廣任務是否完成等。每當有客戶將信將疑、猶豫不決,他們就會精心準備一次被稱為“臨門一腳”的最后激將:“行情這么好你看不到嗎?還在猶豫什么?”按照“行話”,這叫“逼單”。
在“炒群”和“逼單”的引誘下,何某終于答應投資。隨后,“星晴”向何某索要了身份證、銀行卡、本人手持身份證的照片,給何某發了一個交易平臺的網址,讓何某按她的要求注冊賬號,綁定銀行卡并將卡里的2.1萬元轉入平臺賬戶進行投資。
冒充行家逆向指導
眾多被害人都跟何某一樣,經“話術”誘惑,在兩家公司對應的中江國際和南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開戶并投入資金。接下來,對應的團隊經理或業務小隊負責人會冒充“指導老師”“分析助理”,在QQ和微信上對被害人進行交易指導,發送所謂“操盤建議”,即事先設定好止盈止損點位,讓被害人在對應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上頻繁買進賣出,聲稱這樣就能保證盈利。
兩家公司提供的止盈點設置都不高,止損點設置得更低,一旦客戶的持倉產品達到止盈點和止損點,系統就會自動平倉。因此,客戶即使盈利,也賺不了多少錢,而虧損就虧得比較多了。客戶頻繁交易產生的大量手續費及投入的本金,就這樣流入騙子的腰包。
被害人何某在最初投資2.1萬元后,對方說他投入資金太少,達不到請專業老師指導的標準,讓他多問問“星晴”,跟著操作。“星晴”讓何某按她的要求買賣現貨瀝青產品,在系統上設置止盈止損點位。何某如此操作后發現,“星晴”每次的指導都是相反的,買入后指數就跌,一賣出指數就漲。經過幾次操作,何某的2.1萬元只剩下不到3000元了,這才驚覺上當。
被害人張某加了一個叫“李文慧”的“姑娘”為微信好友。之后,“李文慧”主動找他聊天,天南海北什么都聊。一個多月后,“李文慧”說自己在做一些小投資,還挺能賺錢的。一直炒股的張某很是好奇,問其做什么投資,答復是“瀝青現貨投資”,“在南寧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上做,那可是國家認可的投資平臺”。看了“李文慧”發來的交割單和盈利圖,再聽聽“這是個機會,你可得把握好”的說辭,張某有些動心。“李文慧”趁熱打鐵,說自己有炒瀝青的大客戶群,里面都是上百萬的投資額度,如果張某愿意開戶投資,她可以介紹專業老師指導。
雖然沒見過面,但微信上聊了這么久,張某對“李文慧”有了一些信任,便同意了。“李文慧”很快為張某介紹了一個叫“小葉”的指導老師。辦好開戶手續后,2016年8月的一天,“小葉”告訴張某,美國的大非農數據就要出來了,是個賺錢的好機會,讓張某趕緊投入資金。張某表示想先投入8萬元,“小葉”說有點少,不好操作。在“小葉”慫恿下,張某分兩次共投入18萬元。
9月2日,“小葉”指導張某操作,買入產品20手(一手的價格在2200到2400元之間)。“小葉”將止盈止損點位發給張某,讓他填在操作界面上。當晚,張某就虧了7萬余元,再加上高額手續費,18萬元只剩10萬余元了。之后每一步操作,張某都按“小葉”的指導進行,雖然偶爾也賺個幾千塊錢,但總體上是虧損的時候多,且每次都是大額虧損。到9月27日,張某賬戶上的錢已所剩無幾,而“小葉”還在不斷鼓動他,表示肯定能賺回來,讓張某繼續投入。張某也是不甘心,便再次投入資金9萬元。
10月底,張某累計投入的27萬元損失殆盡。這么多錢一下子就沒了,張某痛心萬分,“小葉”卻安撫說虧損很正常,讓他擺正心態,繼續投入資金操作。
公司是假詐騙是真
直到案發,眾多被害人才發現,這些投資公司的盈利正是建立在客戶不盈利基礎上的,公司是假,詐騙是真。
到案后,犯罪嫌疑人交代:公司和客戶實際上是對賭的關系,依托的就是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會員公司要向平臺繳納保證金,代理商公司也是如此。金嵐信息科技公司和祥正商貿集團,一個是會員單位一個是代理商,只有讓客戶虧損,他們才能獲得提成。客戶虧損額俗稱“頭寸”,這兩家公司對應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會將這些“投資公司”盈虧合計計算之后的“頭寸”部分返給公司,公司再根據各個團隊的業績提成給團隊負責人,剩余部分屬于公司盈利,“頭寸”是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
而那些所謂的分析助理、指導老師,其實就是這些公司的部門負責人或業務能力較強的主管,根本不具備相應的資質。在指導客戶操作時,因為熟悉行情,他們會先提供一些符合市場行情的建議,讓客戶賺一點錢。之后就開始發送錯誤的市場行情建議,逆向操作,讓客戶虧賠。有時,公司老總還會逐層向下布置“喊單”任務,讓所有業務員在某個時段內,通過各種方式帶所有客戶向同一個的漲跌方向投資,以達到公司賺錢的目的。
當客戶盈虧持平時,因為要繳納交易手續費,投資公司也能拿到一部分手續費提成,所以他們還會指導客戶盡量多進行交易,產生更多手續費,以增加公司盈利。總的來說,只要客戶不賺錢,這些公司就能賺錢。有的公司還規定:每發展一個客戶投資,投資2萬元獎勵員工100元;每交易一筆,收取客戶手續費300余元,帶單的業務員及其所屬部門負責人都會拿到100元提成,剩下的歸公司。
以“炒瀝青”為例,平臺上每手交易以100噸為單位,每噸標價大約2400元。因為交易金額很大,這些“投資公司”都采用以保證金作為杠桿進行交易的方式。根據折算,每100噸交易客戶需要投資7000元到1萬元。
2016年以來,眾多被害人被忽悠投資,損失從幾萬元至上百萬元不等,一些被害人懷疑受騙遂向警方報案。2016年12月中旬,金嵐信息科技公司和祥正商貿集團的竇某、龍某、潘某、何某等10余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詐騙罪被包河區檢察院批準逮捕。目前,這兩起案件均已進入審查起訴階段。
讓人頗感痛心的是,這10余名犯罪嫌疑人除一人生于1989年外,其他人均為“90后”。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