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2月18日電 題:“面塑”匠人傳國風 旅法華僑萬里來拜師
作者 張俊 劉浩
“全世界只有中國人會捏面人,但目前中國從事面塑行業的藝師,又是鳳毛麟角。不少國外友人看到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都大為驚嘆,萬里趕來拜師學藝。”安徽合肥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傳人武建付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幾團色彩鮮艷的面疙瘩,經武付建雙手捏、搓、揉、刻,倏忽間變出活靈活現的人物,如裙帶飄飄、眉目如畫的仕女,如手撫長須、氣宇軒昂的關公。
綽號“面人武”,武建付鉆研面塑十余年,在當地小有名氣。他介紹說,面塑發源地最早在山西一帶。“那邊主要吃面食為主,老百姓常把面食做成形色各異的“食寵”,用以戲哄小孩進餐。久而久之,經藝術家發現創新,就成了面塑工藝。”
“學習面塑手藝最主要的是興趣。”早在1998年,武還在學校讀書時,就迷上了這門手藝。沒有老師,他就在街頭賣面人的攤子邊觀看師傅捏面人的手法,一看就是一整天。他甚至遠赴外地和廟會向同行取經。
“我要把面塑做到藝術品的境界。”憑借著濃厚的興趣與孜孜以求的努力,武研發出面塑防霉、防裂的技法。他說,傳統的面塑原料主要是面粉,而他在其中加入了甘油、鹽、糖等多種原料,經過特殊工藝處理,面塑就能突破傳統面塑工藝的弊端,實現“長命百歲”。
運用創新的面塑材料,武建付開始嘗試創作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面塑藝術品,四大名著、歷史人物和神話故事都成了他創作的素材。
武建付表示,目前中國國內還能做面塑的的人越來越少,能有突出成就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令武建付欣慰的是,許多旅居國外的華僑,不遠萬里回國求藝。
今年60多歲的老張旅居法國已有30多年,為人低調的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2013年,老張在機緣巧合下見到了武建付的面塑作品,癡迷中國傳統文化的他甚是慨嘆面塑技藝的精妙,不久就安排好法國的工作,飛回了中國,專程找武建付拜師求藝。
“老人對面塑特別癡迷,每天都跟著我從早學到晚,當時非常感動。”武建付說,能遇到老張這樣的知音,他毫無保留地將面塑技藝全部傳授給他,經過四個多月的學習,老張除了一些特別復雜的大型人物雕塑外,其他各種面塑做起來都不在話下。
武建付表示,老張在回到法國后,一邊繼續鉆研面塑技藝,一邊推廣展示面塑文化。
“老張讓我對面塑藝術的傳承更具信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像他一樣,來繼承和發揚中國的傳統技藝和文化。”武建付說。(完)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