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首頁 >圖片 > 正文

              1月銀行理財迎來“小陽春” 短期產品收益現向上動力

              時間:2017-02-19 18:27:4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在持續的降息周期后,銀行理財在春節前迎來了久違的“小陽春”。

              普益標準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10%,較上期上升0.11個百分點。

              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今年1月,422家銀行共發行了8003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凈值型產品),發行銀行數比上期增加14家,產品發行量減少1116款。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10%,較上期上升0.11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研究員陳麗君認為,此番行情主要是承接2016年末銀行理財的“翹尾效應”,再加上年關前后的市場間資金一般都比較緊張,流動性邊際趨緊,促使了收益率的上漲。

              從不同發行機構及不同期限類型來看,1月各發行主體收益率變化趨勢一致,均呈現全面上升態勢。“目前不同類型銀行發行產品之間平均收益率差異不大,城商行在收益率上略高于其他類型銀行,股份制與城商行之間的差距在縮小。”陳麗君說。

              此外,普益標準研究認為,在當前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下,短期產品收益有向上動力。從1月的數據來看,3個月以下期限類型產品收益指數與上月走勢相仿,仍然呈現明顯上漲的表現,而3至6個月期限與6至12個月期限類型產品收益指數均有向下表現。

              事實上,伴隨2016年監管的趨嚴,國內銀行理財業務規模擴展增速有一定的放緩,但是相對其他行業增速仍然較高。據普益標準預計,2016年全年存續規模能夠突破30萬億元大關,較2015年同比增幅27.66%。截至2016年12月31日,459家商業銀行發行了12.4萬款人民幣預期收益型產品。與2015年同期比較,發行銀行數量增加了104家,產品發行量增加32971款,繼續創新高,增幅達36.32%。

              展望2017年銀行理財市場,普益標準研究員丘劍軍表示,如果說2016年是理財市場監管年,那么2017年對于理財業務轉型將是重要的一年,各家銀行壓力與動力并存。2017年央行貨幣政策仍會偏緊,在“資產荒”與“資金荒”的共同作用下,以預期收益型產品為主的理財業務增速將大幅放緩,凈值型產品反而會受到青睞。記者 魏飚

              深圳經濟網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